我是唐迪,一名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畅谈古今,探讨世界大势。君子一生只为学习、交友!
一、金川战役背景及金川
小金川和小金川原是川西北大渡河上游的两条支流。据说,沿河的山里有金矿,河里还有很多金沙。因此,它也被称为小金沙江。大金川被当地人称为“竹坝”,即“大川”的意思。小金川被当地人称为赞拉,意为小川。金川、金川两条河流在丹巴附近汇合,继续南流。它们俗称大渡河。
大小金川河流,即各地区名称,均以河流命名。金川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人民贫困。赵浩的《啸亭杂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地峰高耸入云,层层叠叠,中间有大河,用皮艇架桥。”山深寒冷,雨雪多,农作物仅种植青稞和荞麦。 “但金川河东接成都,西接康藏,北接青海,南接云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金川地区的居民在明清官方书籍中都被称为番民,但实际上他们是藏族。当地藏族信仰喇嘛教,骁勇善战。清顺治七年(1650年),小金川土司布尔吉西投降清朝。清政府采取“以番治番”的政策,仍授予布尔吉西原来的土司职位。康熙五年(1666年)加乐塔尔巴获“衍化禅师”印,故小金川土司的正式称号为“四川直隶扎古里番府金川衍化土司”。
康熙六十年(1721年),嘉乐塔尔巴土司的妃子沙罗本因随清军攻克阳通有功,被四川总督色图、提督岳钟琪任命为副都尉。西藏。管理大金川的牧务。沙罗本,或色勒本、色本初、色勒本希,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因为金川人信仰喇嘛教,管理僧人,继任土司,全部由“沙罗本”承担。
因此,“沙罗本”原本是对出家喇嘛的土司儿子的统称,而非个人名字。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川陕总督年羹尧向清廷报告说:“四川土司众多,土地广阔,宜如金川土司色勒崩,曾出兵阳东,勤勉,宜封绥靖官,以分小金川权力。 ”三月,清政府赐煞。罗本自号“大金川绥靖司”。可见,大金川和小金川土司的分别设立,完全是清政府“以洋治外”政策的产物。目的是通过多个机构划分他们的权力,使他们相互制约、竞争,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沙罗本成为大金川平定司后,在清廷的支持和保护下,势力越来越强大,不断出兵侵略邻近部落。乾隆七年(1742年),沙罗本病逝。他的儿子继承了这个名字,仍叫沙洛本。他打算吞并小金川,先将自己的侄女(一说是女儿)阿库嫁给了小金川土司泽旺。泽旺懦弱,受阿库影响,势力衰落。泽旺之弟梁尔基与阿阔有染,于乾隆十年勾结沙罗本攻打小金川。沙罗本趁机引诱泽王,将阿阔嫁给了梁儿吉,并将小金川的印章送给了梁儿。吉负责。在川陕总督庆苾、四川总督稷山的介入下,沙罗本才于乾隆十一年将泽旺放回小金川。
二、平定金川、金川为何困难?
清军征服小金川,是大金川土司沙罗本帮助女儿欺负女婿小金川土司泽旺造成的。其中汉人不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到张光泗信任的王秋。王秋到底是谁让张光泗如此信任呢?这就是清政府杀害张光泗的主要原因。金川之战也可以视为南明对抗清朝的最后一战。之所以把小金川定为最后的抗战根据地,是因为这里金沙丰富,地势险要,筑垒容易,人民可以为祖国而死。
清人只把这场战斗记为汉奸汉奸,并没有提及他们有什么恢复祖国的策略。但如果清政府认真彻底地追杀这些小土司,就不免让人怀疑他们别有用心。官府平定吕布抵达北京后,乾隆皇帝亲自巡视两陵,拜谒太岱,报告宫中,夺取寺庙,进献皇太后徽记,立碑于太学、门诺、乐无为、伽里耶等。授予阿桂称号,文武将士均受嘉奖,准备到郊外工作。这并不比那些开疆拓土的人差。可见,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其特殊的严重性。
乾隆皇帝对平定金川、金川之战十分重视。在他自封的“十大武功”中,金川之战就是其中的两门之一。事实上,对于清廷来说,金川战争并不是一场成功的战争。从战争的发生来看,两次都是由土司之间的争斗引起的。在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土司之间的斗殴、仇杀、分裂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处理得当,战争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乾隆皇帝最初认为“不必起兵查罪”,但后来很快改变了原来的政策,做出了在金川用兵的决定。乾隆十二年的大金川之战如此,乾隆三十六年的大金川之战也是如此。
评论家普遍认为,清军屡战屡败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1、地形复杂险恶,气候恶劣多变,金川两地军民团结誓死战斗的决心。
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原住民齐心协力,殊死搏斗,都是因为各酋长天时、地利、人和。清军没有这三个好处,因此对师资来说极其费时、费力、费钱。
咸天师曰:苗地以瘴气闻名。虽然是传闻,但外省的人们看到当地冒烟,就怀疑是毒瘴气,让人看起来心生畏惧。雾太大了,而且还有很多的雾气和雨水,弥漫在山谷里,人就像走在黑夜里一样,很容易迷路。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
在人情上,各土司领导下的土著同病相怜,誓死不渝。他们在青丛关的幽暗山谷中设下埋伏,殊死搏斗,使清军根本没有机会布下大阵决胜负,有的甚至被暗杀。叶重。虽然妙凡土司之间,异族互为仇敌,同族则分散。因此,清军在一处最多只能动用两万至三万人,总数不超过八万人。一万人齐心协力,聚集在同一个统帅的指挥下,向酋长发起进攻。按照单独击败他们的策略,他们应该能够取得胜利。虽然土著人拼死抵抗,但好在清军迅速补充人员,动员七省竭尽全力,克服了这场战争的困难。这当然是真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清军本身。
2.命令错误。
金川四面环山,悬崖峭壁,有碉堡,有利于防御,但不利于进攻。但讷钦、张光泗、文福等清朝将领并不了解这一特点。他们采取了从正面进攻、以路障强行封锁的错误战术,造成伤亡增加、兵力分散,形成了以大量兵力守路、进攻的格局。兵力严重不足,是清军经过多年的攻剿,进展缓慢,甚至寸步难行的重要原因。傅恒和阿桂放弃了这种笨拙的战术,战局发生了变化。清军节节胜利。
3、将领不和。
金川之战时,乾隆皇帝先任命张光泗为川陕总督,后又任命讷钦为经济谋略大臣。讷钦不通军事,自以为是。军中年老的张广泗,鄙视熟亲不识兵,所以出了事总是推卸责任。他明明知道搭碉堡是个坏主意,但他居然附和着,还懂得弹奏乐器。岳钟琪则极力排斥他,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不肯施救。金川会战期间,类似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此一来,清军怎能所向无敌呢?
4、将领懦弱怕战,安居乐业,士气高昂。
4、不注意保护后路。
大小金川兵善于偷袭清军后路,切断清军粮道。清军经常因缺乏粮食而战败。
(正文结束)
如果您对历史领域还有其他话题或看法,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