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确立。在早期封建王朝(秦以前),统治者在世时就会提前确定继位者,称谓各异,有的是世子,有的是储君,有的是太子(秦始皇之前不能称皇太子)。然而,秦朝却打破了传统,没有设置太子,而是由秦始皇生前的遗诏决定继任者,与东周各国的传统有所不同。
汉朝时期,皇太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皇位继承的主要人选。然而,中国的立储制度并不简单,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皇太子的册封原则基于嫡长子继承、帝王的个人喜好、母系家族背景等因素,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立储制度。尽管原则上是在皇帝在位时册立太子,但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却是两个例外。这是因为它们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而是有着各自的继承体系。 元朝沿袭了草原游牧传统,实行幼子继承制度,即所有权力财富都归幼子所有。尽管这一制度在中原生根发芽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元朝在交织着汉文明和蒙文明的背景下形成了特殊的继承制度。与之不同的是,清朝是一个由游牧民族过渡而来的封建王朝,没有固定的传统,只有一条原则:立贤。这一规矩为清朝带来了一些优势,尤其是在解决夺嫡之乱方面。 清朝设立了皇太子,但与元朝类似,皇帝的地位并不好当,时常混乱。为了解决夺嫡之乱,雍正实施了秘密立储制度,即在皇子中选择后继之君,并将决定写成诏书放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做法既防止了篡改,又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夺嫡之争。 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则,但实际上皇帝的继承并不一定遵循这个规定。太子的册封和废立涉及到政治势力的博弈,是一场复杂而精妙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太子的身份可能在皇帝在位时就被确定,也可能在皇帝临终时才被揭晓。因此,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皇位继承的基础,但最终能否当上皇帝,还是得看皇帝说了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只是皇位继承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太子的身份和立储的方式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制度和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