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来看,吴三桂造反失败的原因在哪?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根本不想造反,不过是想以此谈条件。不得不说的是,在康熙初年的时代,仅就军事造诣和指挥能力而言,没有人是吴三桂的对手。况且吴三桂实力并不比康熙差,最后都快饮马长江,康熙和满清八旗一伙都打算回盛京了。但最后还是败了。康熙的胜利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吴三桂的失败第一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吴三桂最大的硬伤,就在于其异常尴尬的身份。他本身想造反,只想学明朝的沐家永镇云南,因为先叛大明崇祯,复叛闯王李自成。而后绞杀永历。已经是个世人公认的臭大街的人。他自己也知道。如果再次反清,三次都是乱臣贼子。后世史书如何评价。而且自己已经年老,65岁的吴三桂实在是不愿意再打仗了。 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兵,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 而后天下风起云涌,明朝残存势力群起响应。但问题在于谁都可以代表大明,唯独他不行。政治感召力和法统性不存在。吴三桂造反谁都认为他是要自己当皇帝。立大明的旗号太搞笑。而吴三桂嫡系愿意跟吴三桂造反就是为了改朝换代。自己好弄个开国元勋,而不是延续大明江山。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吴三桂恢复大明没人信,自己开国时机又不成熟。这就说明在政治上吴三桂已经彻底地输了。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三藩之乱”单吴三桂的兵马就达到30多万之多,加之各种造反实力和明朝残存的势力,总共达70多万的兵力,是清朝人马的2倍。因此吴三桂起兵第一年,江南几乎都脱离了清朝统治。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还是不容低估的,吴三桂征战大半生,其集团之内可谓将星云集。但问题是,吴三桂从始至终就没有想和清朝死磕到底。一直再和康熙提条件(永镇云南),而康熙就是不准,而与吴三桂一起造反同盟军心态也是各有不同,但可肯定没有和吴三桂一条心的。而吴三桂没有迅速占领南京,掐断漕运是最大的军事战略失误。 因为吴三桂采取了占据关中和四川的部署。战略思路稀里糊涂,做事缩手缩脚,该果断的时候犹豫不决,贪小失大,断送大局。当时的四川就是一个死角,缺乏深厚的资源和经济支持。要是他能一鼓作气打过江去,就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权,必然提高各路义军对战胜清军的信心。1678年,吴三桂称帝,改国号为周,不再提反清复明。虽然提高了自家人的士气,但也彻底与其他义军分割了,更想到的是不到半年,吴三桂就病死了。如果吴三桂多活几年也许还有机会。 老年的吴三桂气势已衰,没有进取心了,对直取北京没有决心,就想守着云南当守财奴,得过且过。战略失误,战况最胶着的时候,吴三桂自己又挂了,这夺取天下,彬需要足够的实力,更需要相当的运气。当时的清朝,正处在国势上升期,不是可以轻易被消灭的。康熙依靠靠着政治上的优势分化瓦解,以及巨大的经济优势,将其逼入绝境, 而吴三桂力气不足,底气不足,才气不足,精气不足,运气不足。只能说挺可惜的,但并不可怜。我是静水无波,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