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北方的曹操实力最强,也有相当的谋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乱世枭雄,如果不是赤壁之战败北,由曹操统一三国并不稀奇。不过,作为乱世之奸雄,曹操生性多疑,他曾错杀收留他的猎人农户,也曾梦中杀人,神医华佗要帮他开颅治头疼之疾,却被他视为奸细、进而处死。
如此种种,一直传言到曹操死后,其中“七十二疑冢”的故事,一方面加深了世人尽知对曹操奸诈多疑的刻板印象,同时也让曹操墓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直到2016年考古学家找到真正的曹操墓后,并和正史一一印证,才慢慢地解开了许多谜团。
根据正史记载,对于死后墓葬规格,曹操亲自下了指示,一是必居瘠薄之地,不封不树;二是入殓只穿普通衣服,也不搞金银陪葬,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特殊安排。但考古专家现场发掘后,却发现曹操墓并非贫瘠之地,也曾有过相对华丽的墓葬建筑,但却被人有计划、有目的地拆毁了。而这个拆毁曹操墓的人,正是他的儿子曹丕。
关于曹丕毁陵这件事,《晋书礼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即曹丕以“从先帝俭德之志”为由,亲自下诏“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而这也符合专家所说的“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计划地对地面建筑进行了拆毁!”假如曹操墓毁于仇敌之手,后世考古专家看到的必然是大片残垣断壁,而不是现实中的干净整齐。
但是话又说回来,曹丕先是不听从曹操的遗令,大兴土木以建曹操墓,后又亲自下诏拆毁曹操地面建筑,这一建一拆,不是很矛盾吗?这里就该说说“摸金校尉”的事迹了。
曹操生前,各地征战不休,民生凋敝,为了筹集粮饷,曹操下令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盗挖陵墓,通过变卖贵重陪葬品的方式,获得支撑征伐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曹操深知人死之后,陪葬越多越容易被人盗墓的道理,因此他极力推崇薄葬,断了盗墓贼的发财梦。
而曹丕,作为儿子,他打心底想要厚葬曹操,所以他先建了“不符合曹操遗令”的墓葬,当然这也是中国人心底“忠孝”思想必然的结果;但在另一方面,曹操的担忧,也正是曹丕的担忧,他也怕祖宗墓地被人盗挖,尸首被人羞辱,于是权衡之后,选择了下诏拆毁曹操墓,但真实的原因也只是怕人盗墓而已,而不是冠冕堂皇的“从先帝俭德之志”。
正是因为是曹丕主持毁陵的,所以曹操墓的地面建筑,被清理的很干净,没有瓦砾横放,盗洞遍野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以后,几乎再也没人知道经过拆毁后的曹操墓在哪里了,加上曹操的身后之名日益变坏,各种牵强的演义逐渐滋生,反倒掩盖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