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旋即一场叱咤风云,惊天动地,横扫千军万马,占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之火烧红了半边天,可叹的是,1864年6月1日,随着天王洪秀全在南京逝世,其长子洪天福贵继天王位,号“幼天王”。一个半月后的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幼天王在忠王李秀成的护卫下,突出南京城,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当时,逃亡的目标是想前往赣南一带,与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世贤会师、以图东西再起。
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幼天王在干王洪仁轩、昭王黄文英、尊王刘庆汉、恤王洪仁政等五王保护下,率一万多太平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通过一路浴血奋战,以图东山再起,于1864年9月9日,当到达石城木兰乡时,被清军将领席宝田部万清军追杀到此,干王等护卫幼天王登上了木兰一座古岭脑的高山,与清军在此发动激烈战斗,后转移到东坑池家坳,又被另一股清军包围,双方在池家坳发生激烈战斗,由于力量悬殊,太平军弹尽粮绝,只能分散突围。很多失散兵藏匿一些村庄。
而年仅16岁的幼天王,成为清军重点抓捕对象,虽然侥幸突出重围,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流落一些地方近二个月,最终还是没有能逃出魔掌,幼天王连同干王、尊王、昭王、恤王关押这里一座房子,今天还在,人称五王屋,又叫桂花屋,一个月后,这五个王都押往南昌凌迟处死,英勇就义。
就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王朝,就这样终结在一个小山村里,今天,我们来到幼天王蒙难之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54年,但由于当时有一万多名太平军失散在这里,太平天国失败后,很多都化装成当地老百姓,隐姓埋名,有的帮人家做苦力,当长工,想的只是保住一条姓名,慢慢地风声较松之后,安家在此生儿育女,长期居住在这个地方,一直到现在,这附近地区很多民间活动都与太平有关联。
比如,当地有一种舞灯的习俗,人称板桥灯,这种员板桥长龙闹元宵,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这里相当流行,值农历闰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出灯。随着时代发展,时间演变成正月初七、八、九。每次活动,舞者如龙,观者如潮,堪称当地的民俗典型。因此,木兰被誉为“板桥灯之乡”。相传,这各舞灯的习俗,就是后来不少太平天国将士在这里发扬,并以这种形式来纪念这次失败的天国,于是板桥灯成了木兰最具特色民俗活动。
当地有一种房子叫围屋,也是客家地区知名古建之一。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为内外两圈,中间有走马楼四通八达,许多门窗墙壁上,雕刻有各种飞禽走兽和古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有趣味的是,这些宗祠的砖石上,好多刻有构造时间及构造人的姓名,与刻字留痕类似的,这些天井式方形围屋,当地人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种房子可以起到防御作用,人住里里面相当安全,这对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乱的将士,这种平平安安过日子更是一种奢望。
还有当地有一个叫过火的习俗,穿行在断壁残垣之间,我们没有见到一个人,却在一个没有了门户的厨房和已经塌废的厅厦里发现了燃烧着的蜡烛。就在我们猜测着这奇异烛光正要离开的时候,遇到了这个村庄唯一人家的男主人,他说一户先前在这里居住的邻居今天“过火”——即乔迁,将火(烟火、香火)由旧居过渡到新居——自己刚刚陪他们将“火”过到了新居。那两处烛火就是那户人家留下的。此时,我们仿佛从烛光里看到了“过火”的队伍,甚至听到了热闹的鞭炮声。其实,正是千家万户的“过火”,汇成了一拨拨熙来攘往的迁徙人流。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也正是在一家一户的一次次“过火”当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只是,当带着期盼的“过火”和眼前如此破败的村落联系在一起时,让人更多体味到隐藏在崭新希望后面的故土难离。
细细一想: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散落在此的一些将士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就是在这新与旧的叠加和交织当中,一次次被刷新的么?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烟火。
是呀,太平天国虽然在这个地方终结了,但失散在这里的众多太平军将士的后代,又一代又一代地耕种着这片土地,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