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即今,才子佳人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尤其是美人,人们爱美人,称赞他们的美貌与风情。但是,常言道“美人在骨不在皮”,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丽往往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气质,不是胭脂俗粉所能描画出来的。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真正的美丽再于精神气质,但是人们对于外表的美丽也格外的在意。酒窝常常被世人看作是美人的标志,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便开始了人造酒窝的整容技术,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却也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整容技术的发展
提到整容,人们似乎常常会认为这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近代才出现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远在公元三世纪,也就是我国的晋代时期,著名的中医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详细记录了用蛋清来治疗瘢痕的微整形技术。
汉朝时期就开始流行穿耳佩戴饰品。南宋时期,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这部医书中便有了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修补唇裂的方法。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就已经发展到了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整形的阶段,并且这种整形术在清朝时期便流传到了海外。
当时还被称为琉球的日本,便在康熙二十七年特派出医生来到中国学习修补唇裂的技术。而这些人学成之后回到日本,就成为了日本皇室人员的御用美容整形医生。而早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时期,中国的医书中还曾记录过鼻梁修补术。
由此可见,中国整形医疗的发展已经存在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很多人不禁好奇,为什么我们中国整形技术拥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却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是让韩国等国的整形技术领跑世界呢?
这就要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了。我们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又怎么会为了追求美丽而去做有损孝道之事呢?所以如果不是因病迫不得已,人们轻易不会通过整形来改变自己的容貌的。
但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人造酒窝从古至今都一直深受女子的喜爱。在盛世大唐,诗人们更是写出了无数赞美酒窝的诗句。“眉间翠细深”、“当面施圆靥”等等,也正为如此,更加推动了女子对酒窝的向往,人造酒窝风靡一时。
二、酒窝原来是一种面部疾病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医书中,对酒窝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靥”,是一种面部的病症。在《普济方》等医书中还记载这治疗“靥”的方剂。但是这种无关痛痒的面部疾病,不但没有得到病人的重视,反而却成为了一种美丽的象征。
唐朝时期的女子们,为了让自己的脸上出现酒窝,她们利用化妆技术,用胭脂粉色的在嘴角的两边点上两个点,利用胭脂与皮肤之间的反差形成一种阴影,远远的看上去就会有形成类似于酒窝的妆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唐朝的电视剧时会发现演员嘴两边会有红色的胭脂点的原因了。但是,这种靠化妆画出来的酒窝毕竟不是真正的酒窝,而且时间一长还会掉色,需要随时补妆,所以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妆容也渐渐消失了。人们开始想尽办法制造真正的酒窝。
三、人造酒窝害处大
人们开始利用物理的方式,企图在面部按压出一个永久性的酒窝。女子对于酒窝的执着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国外的女性也一样对酒窝情有独钟。1936年,人们还发明了一款酒窝制造器,人们用铁丝箍住脸颊,然后将其固定在面部,通过长时间的点压,形成酒窝。
但是,这种方法事实上是对面部肌肉的一种破坏。很多人在做后不久便出现了面部肌肉坏死的现象,最终形成了无法挽回的面瘫,而且会在脸上留下终生难以去除的疤痕。所以,这种酒窝制造器在流行不久之后便消失了。
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酒窝的执念。近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发现了一种毒素超强的病菌肉毒杆菌。最初人们用它来进行生物实验,甚至被一度当成生化武器来研究。但是偶然的机会,人们却发现了它另一用途。
人们发现,肉毒杆菌被降低毒性后具有极好的美容效果,可以出去皱纹、瘦脸,甚至通过注射被稀释后的肉毒杆菌,还可以在人体面部形成非常逼真的酒窝。这一发现很快轰动了美容业,成了爱美人士纷纷追捧的对象。
很多人通过注射肉毒杆菌重新焕发青春,拥有了年轻的容颜。但是,这种看似好用的美容方式却也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肉毒杆菌毕竟是致病菌,长期注射后很多人出现了面部肌肉萎缩、失调的现象,这也是人们发现部分电视“明星”们或者所谓的“网红脸”脸部僵硬的原因。
小结:
虽然肉毒杆菌的危害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但是美貌就像一个魔咒一般深深吸引着无数爱美的女子前仆后继的加入到了注射肉毒杆菌的大军之中,哪怕明知会有治病的风险,也要为了留住美貌铤而走险。但往往结果却适得其反,僵硬的面部过度整形的面孔让看客感到了不适。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常常发现那些饱读诗书的人们,从外表上看,他们没有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却好似自带光芒,美的让人赏心悦目。美丽不是狭隘的美貌,他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他不会随时光流逝,反而会在岁月中绽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