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当时刘备在中原战败后,逃到荆州依附刘表,希望能够东山再起,恢复汉室的荣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备开始广泛寻找贤才。
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当时,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因为他在世间极具智慧和才干。刚开始,刘备两次拜访都未能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刘备才终于见到了这位被誉为“卧龙”的智者。
诸葛亮深受刘备诚心的感动,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提出了未来的战略规划,并决定前往新野为刘备出谋划策。后人常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说明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才俊的重要性。那么,刘备是如何得到庞统这位“凤雏”的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述庞统的故事。
庞统曾追随多个主公,起初并不像诸葛亮那样坚定地跟随刘备。他的才华也是由水镜先生司马徽推介而出,广为人知的“凤雏”之名便由此而来。庞统最早是被自己所在的郡征召为功曹。
功曹是郡守和县令的主要助手,负责考核、记录官员的业绩以及人事选拔等工作。庞统擅长点评人物,培养他人的声誉,常常让被他评价的人声名远扬。虽然庞统评价的往往超出了这些人的实际才能,但他自己却解释说,社会动荡,道德败坏,良善之人愈发稀少。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升一些人的声誉,弘扬社会正能量。庞统认为,若不这样做,社会中的善人会越来越少,社会风气会愈发堕落。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南下的大军。战后,周瑜成功驱逐曹仁,夺取了江陵等重要城市。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则任命庞统为功曹,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庞统的服务对象最初是孙权的江东集团。
然而,周瑜不久后去世,庞统便把周瑜的遗体送回东吴,之后转投刘备阵营,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员。
庞统的投奔并非通过正式邀请。刘备并没有像请诸葛亮那样三次亲自上门,而是直接给庞统安排了一个耒阳县令的职位。庞统自然对此不满,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远不止此,于是便在任期内不太理政务,最后被刘备罢免。东吴的人都知道庞统的才华,纷纷写信劝刘备重视他,诸葛亮也劝刘备不要小看庞统,刘备才勉为其难地召见了庞统。
经过一番交谈后,刘备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确实低估了庞统。虽然庞统长得不算俊美,但他的才华绝不逊色于诸葛亮。刘备决定重用庞统,任命他为治中从事,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仅次于诸葛亮。庞统也因此成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军师,拥有了极高的地位。
后来,益州牧刘璋为抵抗张鲁的势力,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入蜀。法正趁机献计,建议刘备谋取益州。刘备虽然有些犹豫,但庞统帮助他分析了谋取益州的利与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备最终决定带领队伍进入益州,并让诸葛亮和关羽守住荆州。
刘备进入益州后与刘璋会面,庞统劝刘备趁机控制刘璋,但刘备认为自己刚到蜀地,尚未建立足够的信任和关系,因此拒绝了庞统的提议。而刘璋也对刘备心存疑虑,把他安排在葭萌关防守。
建安十七年,刘璋秘密与刘备的关系被发现,二人彻底决裂。庞统为刘备提出了三条计策,分别是上策、中策和下策。刘备采纳了其中的中策,决定斩杀杨怀高,带兵直指成都。然而,正当刘备包围雒城准备攻城时,庞统不幸被一支飞箭射中,英勇牺牲。
庞统的死令刘备痛心不已,他年仅3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如果庞统没有在雒城阵亡,三国的格局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刘备每次谈到庞统时,都不禁潸然泪下,悔恨未能保住这位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