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名字:李嗣业!他是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据说身高七尺,力大无穷。李嗣业一生战功赫赫,在边军时期,先后打败了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多个敌国。在安史之乱中,他多次击败叛军,成功收复了两京以及河南、河东等地,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
在大唐盛世,许多将领的名字都能为人们铭记,但李嗣业作为一位凤毛麟角的陌刀名将,他将大唐刀锋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嗣业作为一线战将,一直怀着对大唐的高度责任感和铁血精神,带领陌刀队多次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这一壮举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虽然安西士兵的数量不多,但他们的战斗力却举世无敌。士兵们军容严整,纪律严明,一度被誉为大唐军人的典范。而这些安西士兵的领头人,正是大唐名将李嗣业。 让李嗣业名声大噪的,当然还是他的陌刀。无疑,李嗣业是历史上第一位陌刀大将,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陌刀之所以扬名,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李嗣业在唐军中的推广。《旧唐书》记载: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这短短的几句话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李嗣业从军的时候,唐军刚刚开始使用陌刀;其次,李嗣业被公认为当时的陌刀高手。凭借他出色的天赋和能力,李嗣业将陌刀运用得出神入化,因此,他的一生注定与陌刀有着深厚的渊源。 李嗣业刚入伍时,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马灵察出征。因其作战勇猛,总是冲在最前线,积累了不少战功,被封为昭武校尉。由于李嗣业每次出征都担当先锋,所向披靡,因此受到节度使的赏识,成为了陌刀队的掌门人,并时常带队出征。 李嗣业与陌刀队始终是唐军中的精锐之师。历史记载中提到,唐军的陌刀一刀劈下去,骑兵与马匹都会被一刀两断。然而,陌刀并非人人都能使用。它重达50斤,比一般的长剑要重,而且刀身较长,使用起来极为不便。更别说提着这么重的刀长途跋涉,虽然可以骑马机动,但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杀伤力都是巨大的。而步兵使用陌刀推进时,需要极高的协同作战能力。但在李嗣业的指挥下,陌刀队纪律严明,战场配合得当,展现出了强大的战力。李嗣业和陌刀队随后跟随大唐名将高仙芝南征北战。在一次大破吐蕃的战斗中,李嗣业亲自冲锋在前,手中的陌刀所向披靡,敌人惊恐万状,陌刀队像一堵墙一样前进,最终成功俘获了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因战功卓著,李嗣业被升任为右威卫将军。 天宝十年,李嗣业随高仙芝征讨石国和突骑施。尽管高仙芝孤军深入,遭遇大败,李嗣业和陌刀队却拼死护卫,击杀了大量敌军,使得高仙芝得以生还。战后,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绩,李嗣业因此被封为右金吾大将军。 这场战役虽然唐军失败,但李嗣业在其中的英勇表现使得他在西域的名声大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奉命征讨叛军,屡次打败叛军,跟随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跟随郭子仪收复洛阳,并与张镐等人一起收复河南、河东两道郡县。 公元759年,李嗣业与郭子仪等人围攻相州。当时,唐军疲惫不堪,其他将领未能立下战功,只有李嗣业身穿铠甲,多次冲上前线,奋勇杀敌,屡次为军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攻打邺城时,李嗣业一直冲在最前面,结果中了流箭,伤口出血不止。虽然在军中休养,但当他听到鼓声再次响起时,情不自禁地起身,奋勇杀敌,却因伤口裂开,血流如注,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也有可能是伤口感染导致的死亡) 李嗣业的死,正如一位将军的终极梦想与归宿——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当他去世时,唐肃宗派宦官前去吊唁,朝中大臣也为李嗣业的死表示深切哀悼。李嗣业的墓地安排了十户人家,每年负责清扫。他的名声无可争议,百姓深感敬仰。 无论是李嗣业成就了陌刀,还是陌刀成就了李嗣业,李嗣业将唐代陌刀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曾有诗云: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这首诗成为了大唐安西军的精神象征。读到这首诗,我们仿佛能看到李嗣业将军拔剑高呼,他的战斗号角震天响彻,激励着所有华夏的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