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末期,西欧城市的空气充满了自由的气息。这种自由与封建政权的安定与压制要求产生了直接冲突,因此,二者之间的对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时期,历史迎来了转折点。 地主阶级必然要压制 如果你是一个统治者,而有一群人试图推翻你的统治,你会怎么做? 答案很简单,你会采取镇压措施。统治的本质是什么?它意味着你掌握着军队、警察、监狱,同时还控制着货币的发行权、经济分配权等关键权力。拥有这些核心权力,你自然比普通人更有优势。面对反对者,你必然会采取行动,排除威胁,让他们无法继续挑战你的统治。 这正是西欧各国君主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反应。无论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还是法国的路易王朝,他们都不遗余力地镇压资产阶级的崛起,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仅在西欧如此,东方的中国也是如此。慈禧太后代表着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她对任何企图推翻地主政权、推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力量深恶痛绝,因此她策划了戊戌政变。除了戊戌政变,慈禧和清朝政府还集中打击孙中山等主张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者。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地主阶级的压制确实延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掩盖了。然而,尽管经历了重重阻碍,资产阶级最终依旧取得了胜利。那么,为什么这种历史趋势最终无法被阻止呢?
资产阶级的韧性 资产阶级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展现出与地主阶级竞争的强大优势。资产阶级知道,历史的竞争中,拥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一方将最终获胜。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法改变。 然而,趋势虽然明显,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地主阶级竭尽全力阻止这种趋势的发生,既要尽力延迟这一变化,又试图寻找突破口。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市民;从这些市民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意味着,西欧初期的自治城市中,许多来自农村的流亡农奴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这些资产阶级成员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直接对立,因此他们是地主阶级政权中的异己力量。 然而,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生存空间相当有限。大量的地主阶级依旧坚守传统的土地所有制,这使得资产阶级在自治城市的生存变得艰难,随时面临被压制的威胁。面对这种局面,资产阶级能甘心就此灭亡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美洲的发现和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崭新的天地。随着对东印度、中国市场的开拓,以及美洲的殖民化,资产阶级的商业、航海业和贸易蓬勃发展,这使得逐渐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涌现出更多革命因素。 简单来说,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市场的局限性,而是开始开拓全球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由于地主阶级的压制,已经没有多少增长空间,因此向外扩展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 这种外部市场的开辟,正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许多冒险家开始探索世界,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绕过了非洲好望角。地理的拓展为全球市场打开了新局面,这使得曾经受压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增强了资产阶级推翻地主阶级政权的力量。 结果,原有的封建或行会工业模式无法满足随着新市场扩展而激增的需求。传统的工艺和手工业逐渐被工场手工业所取代,许多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分工也随着作坊内部的分工而消失。 为什么旧的生产方式消失了呢?因为它们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商品需求,而新型更快、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成为了代替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展,商品需求不断增加,连工场手工业也无法再满足需求,这时蒸汽机和其他机器的发明,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标志着以大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 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通过全球市场的开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外力推动,这种外力加速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让他们在与地主阶级的竞争中变得更强大。 阶级竞争中的胜利 当资产阶级拥有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且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时,他们逐渐在阶级竞争和政权斗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发现所准备的世界市场,这一市场使得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伴随着大工业的扩张而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资本使得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有阶级被逐渐挤压到后面去。这意味着,尽管资产阶级在与地主阶级的长期斗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甚至一度陷入困境,但他们始终得到了来自更深层次的动力和资源支持,这使得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必然会最终击败已经背离历史趋势的地主阶级。 进一步来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有政权之间的竞争,更有阶级之间的竞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是同一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权力组织者的斗争,并不代表阶级之间的根本竞争。而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刻,阶级之间的竞争则不可避免。阶级竞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制度的进步,也意味着政权的更替。通过阶级竞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最终击败了代表旧有制度的地主阶级,确立了新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