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的时间线来看,韩信的行为很容易看出端倪:在汉四年11月,他就已经击败了龙且和田广,但却一直没有前来支援刘邦。韩信的态度显得非常强硬,不愿意随刘邦的安排行事,甚至开始以不前来支援的方式威胁要封王。直到次年二月,刘邦无奈之下才给韩信封了王,但韩信仍然迟迟不肯动身。一直到了汉五年十月,刘邦依然没有见到韩信的身影,这导致了固陵失约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韩信整整一年都没有前来帮助刘邦,而刘邦却要与项羽苦苦鏖战。这显然是韩信在要挟封王+坐山观虎斗,这样的人真的能算得上忠臣吗?
当时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存在,他的军事才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叹。连刘邦的连襟樊哙见到韩信都得跪拜。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将军,且每战必胜,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垓下之战时,他更是施展出五阵法、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深夜偷袭等战术,逼得项羽自刎。像这样年轻而又极具战术智慧的军事天才,任何掌权者都不会轻易让他活着,因为他太强大了,任何人的权威都可能被他威胁到。 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强大,一旦他谋反,刘邦几乎没有办法打败他,无论派谁去对抗,甚至是刘邦亲自出马,也未必能确保胜利。即便韩信带领数千人或上万人的兵力发动叛变,这种情况下,韩信的威胁就必须除掉。因为只要韩信活着,刘邦就永远不会安心,关键是,没人能真正制服得了他。刘邦的功臣们大多是忠心耿耿,但如果等到他们都死去,韩信的资历和能力无可匹敌。届时,没有人能再制约他。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制度,依靠民众来分权、制衡,才能避免韩信这种人物的威胁。所以最终,韩信注定要死。而且,韩信并不是吕氏集团的人,樊哙曾经亲自去找过他,希望拉拢他,但韩信婉言拒绝。在吕后的眼中,韩信要么是盟友,要么就是敌人。如果刘邦死了,吕后也绝对无法压制得了韩信。所以,他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不论韩信有多么精明、善于结交刘邦,或者他像张良那样选择归隐都没有用,因为他太过于强大。只有在韩信死了,刘邦才能真正安心。如果刘邦年轻二十岁,或许他可以更好地应对韩信,但现实是,韩信的军事才华让刘邦永远无法放心。 当韩信在关键时刻提出条件,要求当齐王时,刘邦只得无奈地答应了他,但却给了他真正的齐王头衔。从那时起,矛盾的种子便已经埋下了。不能仅仅怪刘邦屠戮功臣,韩信的要挟早已为日后的清算埋下伏笔。当时,刘邦确实需要韩信,因此没有多说什么。但在他得到了天下之后,最终还是会与韩信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