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在庐山会议上,林彪不顾毛主席一再反对,坚持要求设立国家主席,甚至不惜亲自出头,最终导致了他传奇的政治命运急剧下滑,最后落得一个叛国逃亡,机毁人亡的结局。 按理说,那个时候林彪的地位已经是仅次于毛主席,他的接班人身份也早已写进了党章,完全不需要再做出这种过于冒险的举动。那么,林彪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实际上,这完全是由林彪的强烈权力欲和深深的疑虑所引起的。 1970年初,毛泽东提出不设国家主席的提议时,林彪产生了强烈的疑虑。在很多人看来,林彪的这种疑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他早已是党章上明确写明的接班人,而且比毛泽东小整整14岁,等毛泽东去世后,接班的自然是他——林彪,根本不需要急于一时。但是林彪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林彪心里不清楚接班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就是国家主席、党的主席、军委主席,还是总理。与1954年宪法中关于国家主席的条款相比,他的接班人身份看起来似乎没有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空洞的头衔——而且这个头衔必须等到毛泽东去世后才能落实。对林彪来说,这个等待显然是难以忍受的。南方的作家于南在《说不尽的毛泽东》中提到,林彪从来没有像刘少奇那样享有二把手的权力,难道他不想要吗?不是的,是毛主席不给他。林彪虽然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力,这种矛盾让他更加急迫地想要拥有实权。 其次,林彪还认为,即便他已经是接班人,也不意味着这一地位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九大之后,林彪隐约觉得毛主席在接班人问题上有其他的考虑。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中提到:有一次,毛泽东曾对林彪提到,等你年纪大了以后,谁来接班的问题,还曾提到张春桥,这让林彪心生疑虑。正是这种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加上过度的多疑,才让林彪急于确立自己党内外的二把手地位。因此,他坚持要在宪法中设立国家主席一职,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担任。这样,他就能真正获得实权,拥有实际的控制力。然而,林彪没有料到,欲速则不达。在庐山会议上,他的这一举动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最终酿成了惨败。 这也正是权欲是最致命的毒药的明证。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林彪在庐山会议前后的思想、表现及行动。这本书曾成为畅销书,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