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军事史上,湘军的战斗力存在极大的差距,一方面曾经获得过显赫的战绩,另一方面却又屡屡陷入低谷。晚清时期,湘军曾多次在东南和西北的战斗中获胜,尤其在承担保护直隶的重任时,曾一度成为能与淮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但进入民国后,湘军却开始衰退,失去了曾经的光辉,不仅未能在民族的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甚至连湖南这片故土也屡屡被北洋军和桂系军队侵占。
湘军的困境首先来源于其极为薄弱的火力。在张敬尧掌控湖南时,湘军虽然名义上有一支正规军,但实际上能用的枪支不过三千支,导致当地民众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戏称其为“花军”,意思是外表华丽、实际毫无战斗力。在民国时期,湘军不仅缺乏重型火炮,火力远远无法与张作霖和阎锡山等北方军阀相抗衡,甚至在轻武器和机枪的使用上也落后于桂系。早期,湘军几乎没有重机枪,无法有效运用重机枪阵地战术,而尽管在北伐时期轻机枪逐渐普及,湘军依然未能熟练掌握这种新型武器,尤其在布防时,他们无法合理搭配轻机枪和重机枪的火力,导致战斗表现相当糟糕。
其次,湘军的兵力也极为不足。民国时期,湘军的兵力有时仅限于一个师,配备大约三千支步枪,这使得湘军的作战规模受到极大限制。湘军的巅峰时期可以追溯到唐生智参与北伐时,那时北伐军总共有八个军,其中有三个军的士兵来自湖南。唐生智曾一度扩充湘军至四个军,但很快就遭遇到政府和桂系军阀的围攻,导致湘军未能进一步扩展,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地域。到了抗战前,湘军的总兵力已降至仅有53个团,成为了众多军阀中的一个小角色。抗战期间,随着委员长对湘军的改组,湘军逐渐变得半中央化,反而失去了独立性。到1948年,湘军在各个军队中的湖南血统几乎完全消失。
追溯更早的辛亥革命时期,广西巡抚沈秉坤曾率军队回到湖南,这也为民国时期的湘军打下了基础。沈秉坤本人是长沙人,而他所器重的广西混成协的统领赵恒惕也是湖南人,湘军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广泛支持。在护国战争爆发时,广西的陆荣廷也派军队赴湖南,湖南的程潜制定了宏大的战略计划,目标是“西与黔合、南与桂联、收复全湘”,并热烈欢迎广西部队的到来。随着战事的推进,广西部队凭借湖南的经济支持,装备水平远超湘军,成为强大的联军一方。在湘军驱逐张敬尧的过程中,广西部队也曾将湘军当作炮灰。
北伐成功后,进入军阀混战阶段,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所组成的联军很快击败了唐生智,占领了湖南,巩固了桂系对湘军的军事控制。湘军在面对火力不足、兵员稀缺的困境时,也屡次遭到桂系人物的压制。最终,湘军选择投靠委员长,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依附于中央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湘军的辉煌似乎成了历史的过往,留在湖南人民心中的记忆也只是那段充满渴望的岁月,伴随着对曾经荣耀与强盛的无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