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刘备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场关键战役后,他成功夺取了荆州的大片领土,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础。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备上表朝廷推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随后率军南下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当地太守金旋、韩玄、赵范、刘度纷纷归顺。这一系列胜利让刘备的势力得到显著扩张。
那么,为何当时实力雄厚的曹操没有选择对付相对弱小的刘备,反而将矛头指向孙权呢?这需要从当时的战略格局来分析。在赤壁之战前,天下远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虽然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但始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此前与曹操的数次交锋中,刘备屡战屡败,甚至曾狼狈到抛弃妻儿逃命。史书记载:刘备抛弃妻子,仅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曹操缴获了大量人员和物资。即便后来占据夏口,这个弹丸之地也难以对曹操构成实质威胁。
相比之下,东吴的形势则截然不同。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坐拥长江天险,水军实力雄厚,经过三代经营已形成稳固的政权。从军事战略来看,曹操自然将东吴视为首要目标。他深知只要击溃较强的东吴,弱小的刘备自然不攻自破。因此,在战略考量下,曹操决定先对付孙权,暂时搁置刘备。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虽弱,但东吴实际上成为其天然屏障。从地理上看,曹操若要进攻刘备所在的夏口,必须经过东吴控制区。诸葛亮在促成孙刘联盟时,就精辟地指出:夏口若失,东吴必亡。这一利害关系促使孙权最终选择与刘备结盟。
曹操在进军东吴时,更倾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大张旗鼓地宣称拥有八十万大军,试图震慑东吴。据《资治通鉴》记载,曹操致信孙权说:近日奉皇命讨伐叛逆,大军南指,刘琮已降。现统率水军八十万,欲与将军会猎于吴。这种心理战既可能动摇敌军士气,也可能促使孙刘联盟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格局中,魏国始终奉行先吴后蜀的战略。这主要基于地理因素:蜀国虽弱,但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即便在三国后期魏国大举进攻时,二十万大军在剑门关也铩羽而归,最终只能冒险穿越阴平险道。相比之下,东线战场更为平缓。以合肥为据点,魏军可对东吴都城建业形成直接威胁。长江虽是天险,但比蜀地的崇山峻岭更易攻克。
从地缘政治来看,魏吴边境线更长,双方交锋更为频繁。若魏国先灭吴,则可从荆州南下攻蜀,远比从汉中进军容易。此外,吴蜀联盟并不稳固,双方在荆州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曹操在襄樊、江夏北部驻守重兵,正是为了坐收渔利。实力更强的东吴确实更可能吞并荆州,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战略平衡角度考虑,魏国需要维持吴蜀之间的相互制衡。夷陵之战后,东吴疆域甚至超过魏国,若任其发展,魏国的优势将逐渐丧失。而且,在东线作战时,蜀国难以支援吴国,因为吴国不会允许蜀军过境。正如后来蜀汉灭亡时,驻守永安的罗宪也不敢放吴军入境救援。
综上所述,魏国前期轻视刘备,后期则需要蜀汉制衡东吴。在天下大势中,维持吴强蜀弱的局面迫使魏国必须优先遏制东吴。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尽管采取这样的战略,蜀汉却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政权。到那时,蜀国确实已山穷水尽,丧失了抵抗能力。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在复杂的战略博弈中,实力与地缘因素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