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本军部制定了一项代号为乌的军事行动,狂妄地宣称要将太阳旗插遍印度全境。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短短四个月后,参战的十万精锐部队中六万战死沙场,剩余四万士兵在绝望中哭喊着请求撤退。这场惨败让日本彻底放弃了染指印度的野心。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日本能在中国战场坚持十四年之久,却在印度遭遇一次失败后就彻底放弃?难道印度的军事实力真的如此强大吗?
作为自诩军事实力全球前三的国家,印度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个国家的影视作品以其夸张风格闻名,被戏谑地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印度级。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北部被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环抱,两侧濒临广阔的印度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本应使其免受外敌侵扰。然而翻开印度历史,却是一部不断被外族征服的编年史。从荷兰、葡萄牙到法国,多个欧洲列强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激烈争夺。直到1947年独立前,印度最后的殖民统治者是称霸近三百年的大英帝国。若非二战削弱了英国实力,加上全球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今天的印度可能仍要冠以英属之名。
那么,二战为何成为印度独立的关键转折点?日军在印日之战中为何迅速溃败?英国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让我们深入探究这场改变南亚格局的英帕尔战役。
历史背景
印度独立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圣雄甘地的卓越贡献,但在此之前,印度人民已经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最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这种商人治国的模式注定无法带来善政。殖民者为了牟利不择手段,导致印度各地饥荒频发,暴动不断。
为解决社会动荡,东印度公司采取了一个看似聪明的策略:招募贫民入伍维持治安。这既能镇压暴动,又能解决民生问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让英国军官对印度士兵充满蔑视,给予的军饷也极为微薄。
更严重的是,当英军换装新式来复枪时,要求士兵在装弹时使用润滑油。而据说这种润滑油是用牛油制成——在印度教中,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印度士兵认为这严重亵渎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愤怒的印度士兵调转枪口对准英国军官,在平民和贵族的支持下,一场大规模起义爆发了。
英国殖民当局立即调集重兵镇压,还收买印度异教徒和外国雇佣军参战。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这次事件促使英国反思殖民政策。他们撤销了东印度公司,转而拉拢印度贵族,通过利益交换建立了一个由英国操控的傀儡政府。
为缓和矛盾,英国实施怀柔政策,允许印度人参与政府工作,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这种表面和解维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但底层民众依然遭受双重压迫。直到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真正撼动了殖民统治。
这场运动主张以和平方式反抗种族歧视,打破英国的经济垄断,建立自主的工农业体系。参与者即使面对枪口也毫不退缩,甘地本人更是为此付出巨大牺牲。二战爆发后,英国擅自代表印度参战,这完全违背了甘地的非暴力原则,激起了更强烈的反英情绪。加之英军在欧战中的节节败退,印度人民意识到日不落帝国并非不可战胜。尽管英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仍分兵镇压了甘地的运动。
英帕尔战役
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盟军开始全面反攻。但日本军部却在这时制定了入侵印度的乌作战。狂妄的日军认为英印联军不堪一击,半个月就能占领整个印度。这种轻敌源于之前的胜利:1942年,3万日军击败8万英军,仅用一周就迫使新加坡守军投降。这场英国史上最耻辱的败仗让日军对英军战斗力产生严重误判。
1944年1月7日,乌计划正式启动。日军计划先夺取英帕尔等战略要地,进而占领整个东印度。英帕尔位于缅印边境,英军在此经营两年,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日军将这个任务交给第15军,指挥官是臭名昭著的牟田口廉也——正是他1937年下令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牟田口廉也出身军人世家,深受军国主义毒害。1943年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准备这场必胜之战。他派出侦察队详细勘测地形,复制了在中国战场使用的战术。更荒唐的是,他命令士兵只带三周口粮,并创造性地采用成吉思汗的动物运输法——征用数千头牛、大象和三万只羊运送物资。当参谋质疑这些牲畜会成为英军空袭目标时,刚愎自用的牟田口干脆撤换了所有提出异议的参谋。
1944年3月8日,约10万日军(含1万印度伪军)带着三周口粮向英帕尔进发。行军途中,日军遭到盟军空军猛烈轰炸,运输牲畜受惊逃散,大量物资丢失。当日军终于完成对英帕尔的合围时,补给危机已经显现。
被围英军凭借坚固工事和空中补给坚守阵地,而日军却陷入绝境。士兵们饥饿交迫,疾病肆虐。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请求补给,却收到牟田口食草民族怎会缺粮的荒谬回复。在天皇寿辰前夕,牟田口强令部队进攻,佐藤抗命撤退,导致战局崩溃。
1944年7月11日,日军开始大溃退。饥饿的士兵丢弃武器,用芭蕉叶蔽体,在丛林中像野人般挣扎求生。霍乱、疟疾肆虐,尸体被蚂蚁啃食,秃鹰盘旋等待猎物。这条死亡之路被称为白骨走廊,此战日军伤亡6万,其中3万多人死于疾病和饥饿。
战后影响
英帕尔战役的失败与二战整体形势密不可分。1944年盟军已转入反攻,日军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捉襟见肘。印度的高原山地地形也令日军难以适应。1944年7月,日本军部决定放弃印度战场。
此战也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战争使英国损失30万人口和250亿英镑,被迫变卖海外资产。战后全球独立浪潮中,印度在甘地领导下实现了和平独立,结束了近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而战役的始作俑者牟田口廉也战后被撤职,作为乙级战犯关押三年后获释。这个战争狂人晚年开了一家名为成吉思汗屋的餐馆,至死都在为自己辩解,将失败责任推给部下。历史最终给这场荒谬的军事冒险做出了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