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帝王:他从未被立为储君,却最终登上了大唐帝国的皇位;在宦官拥立下即位,却成功扭转了宦官专权的局面;面对藩镇割据的乱局,他力挽狂澜;仅用六年时间,就开创了唐朝最后的辉煌盛世。这位传奇帝王,就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开创会昌中兴的唐武宗李炎。
[插图: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的宫廷画像] 首先,让我们回溯李炎登基前的经历。814年盛夏,李炎降生于长安皇宫。作为唐宪宗李纯的孙子,他的出身虽然尊贵,但在众多宗室子弟中并不显眼。821年,年仅7岁的李炎获封颍王。836年至840年间,他先后担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等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当时在位的唐文宗李昂为继承人问题困扰不已:先是立唐敬宗之子李普为太子,但李普早夭;后又多次更立太子,却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840年,病重的唐文宗立李湛幼子李成美为太子,并命宰相李珏辅政。然而掌握神策军兵权的宦官仇士良等人却强行拥立李炎为皇太弟。随着唐文宗驾崩,这位从未当过太子的王爷,就这样在宦官的安排下登上了帝位。 [插图: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的宫廷画像] 登基后的李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深知,要重振大唐,必须首先解决宦官专权这个毒瘤。晚唐时期,宦官势力膨胀到可以随意废立、甚至杀害皇帝的地步:唐敬宗死于宦官之手,唐宪宗之死也与宦官有关,唐文宗更是被宦官架空,处境比汉献帝还要悲惨。李炎即位后立即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君臣同心,立志改革。841年,在李德裕的运筹下,宰相李珏等人虽被贬谪但免于一死。当仇士良企图动用禁军驱逐李德裕时,李炎亲自坐镇震慑,使政变阴谋流产。843年,李炎抓住仇士良请辞的时机,一举解除其兵权,终于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插图:权宦仇士良(781—843年)的画像] 在内政方面,李炎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面对藩镇割据这个顽疾,他采取了果断措施。841年卢龙军接连发生兵变,将领陈行泰、张绛先后弑主夺权,向朝廷索要节钺。李炎采纳李德裕建议,不仅拒绝承认叛乱者,更派张仲武率军平叛。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去世后,其侄企图效仿河朔三镇自立。面对朝中反对用兵的声音,李炎力排众议,全力支持李德裕的平叛计划。他不仅调派王茂元、刘沔等名将出征,更在后勤保障上不遗余力:当李德裕请求增派5000士兵及大量军械时,李炎立即批准,确保前线供给。843年叛乱平定后,李炎更采纳李德裕建议,严惩叛乱骨干,有力震慑了其他藩镇。 [插图:唐朝藩镇形势图] 在中央政权建设上,李炎着力恢复宰相权威。他一方面支持李德裕强化相权,使政府运作重回皇帝-宰相的良性轨道;另一方面又注意防范相权过大,确保皇权主导。在吏治整顿方面,李炎推行了一系列开创性改革:严格进士选拔,限定每年录取25人,确保质量;规定新科进士须经两考才能授官,避免纸上谈兵;严查官员裙带关系,杜绝任人唯亲;保障官员俸禄,从源头预防腐败;将贪腐与谋反同列,规定贪污30匹绢或千钱即处死刑;严禁官员经商,防止官商勾结。这些措施与后世雍正帝的反腐政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插图:唐代官员朝会场景] 对外军事上,李炎同样建树颇丰。面对回鹘乌介可汗十万大军压境的威胁,842年他调集多民族联军,由刘沔、张仲武等将领分路出击。唐军奇袭杀胡山,不仅救回太和公主,更歼灭敌军万余,最终乌介可汗被室韦人所杀。此役大振国威,周边南诏等国纷纷遣使朝贡,唐朝的国际威望得到恢复。 [插图:唐代骑兵作战图] 遗憾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仅在位六年就驾崩了。若天假以年,唐朝极有可能在其治理下重现盛世。其继任者唐宣宗虽被称为小太宗,但其推翻武宗诸多政策的做法,使改革成果付诸东流。所谓大中之治的含金量,实难与会昌中兴相提并论。 [插图: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的宫廷画像] 作者:孙毅 编辑:莉莉丝 参考文献:《唐朝二十一帝纪事》 师纶 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