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说过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当然,这一句是客套话,并不是刻意的褒贬。但是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贾母的内心。楼主说,四个女孩子不包括黛玉,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元春是贵妃,贾母显然不可能公开的议论她。所以四个女孩子是迎春、探春、惜春、黛玉。这也恰恰反映出贾母内心是把黛玉当做自家人的,而把宝钗当做外人。孰轻孰重,也就一目了然了。
就跟黛玉没必要在薛姨妈跟前同宝钗争宠一样,宝钗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贾母那里跟林黛玉争轻重吧?宝钗本来就是亲戚,黛玉本来就是贾家的女儿,所以宝钗说话从来都是“你们家”而黛玉则说“我们家”。
如果说争宠,倒不如说,薛宝钗在巴结贾母,薛宝钗是最会在贾母跟前争轻重的才是,她点戏,选糕点都是尽着贾母的心意来,薛宝琴受贾母喜爱,她是真的吃醋。从一开始,她就坚信着金玉良言,做贾府的宝二奶奶,贾府的掌权者是贾母,从很多细微之处都会发现,薛宝钗一直在默默的巴结着贾母。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对黛玉是带自己孩子的心态,是母爱;宝钗是儿媳妇妹妹的孩子,来做客,这孩子还特懂事,她对宝钗是欣赏。
贾母肯定是想让黛玉嫁宝玉的,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变故,老太太不能遂愿,因为必须要给宝玉娶媳妇,只能娶了宝钗。
我的看法,至少在紫鹃试玉之前,贾母没有把黛玉嫁给宝玉的意思,所以才有让张道士留心,有心让宝玉配宝琴。试玉之后,事情才逐渐明朗。而前八十回,王夫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要娶宝钗进门的意思。八十回后也许有贾宝玉提亲的文字是肯定的,但那肯定不是黛玉与宝钗来提亲,很可能后来薛姨妈保媒,先让宝玉定下了黛玉,而金玉良缘,只能是木石前盟破灭之后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贾母的态度一直就是一致的,就是黛玉,这个连二门上的兴儿都是知道的,不然凤姐敢说什么喝不喝茶的事,这个是能浑说的。王夫人的态度就是宝钗啊。不然为什么让她住着那么大的蘅芜院,为什么让她帮着理家。抄检大观院的以后,宝姐姐要回家,她还劝宝姐姐回来。张道士那事我个人觉得是贾母和道士两个在作戏呢,甚至于包括问薛宝琴的年庚也是委婉的在拒绝宝姐姐,意思就是:你们薛家的姑娘里,我看上的只有琴妹妹。而贾母是肯定知道薛宝琴有人家了,不可能跟宝玉的。之所以如此委婉是因为贾母是祖母,一来宝玉的婚事理当父母作主,二来当时元春有所暗示,所以不好公平表态。
还说什么宝玉不能早娶,就是拖字绝啊。
其实作为一个红楼迷,喜欢读红楼,对红楼里的各个人物都喜爱,更不用说宝姐姐和林妹妹这样的,都是喜爱的。甚至原来最最讨厌的赵姨娘,后面看到她哭着说: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多年,才有了你和你兄弟……,也让人心酸,儿子女儿都养了,还是个奴才。电视剧版,探春远家时,她和贾环来送别,探春抱着她叫娘,她也泪如雨下,让人唏嘘。。
开玩笑地说,宝玉还是和黛玉配,心灵契合,只要富贵家庭基业不倒,两个人弹素琴阅金经,也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薛宝钗跟他俩不是一路人,心中有大丘壑的人,我觉得跟雨村倒是般配。话说,雨村是个人物,很深。他们到一块我估计有共同话题。
近来读到抄检大观院一段。话说抄检后薛宝钗要走,来跟李纨说一声,探春说:去了也好,亲戚再好不必死住着。虽然探春说的是无心的,针对的不是宝姐姐,但我看了觉得,这个时候宝姐姐会不会脸一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