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年,太子孙和被废,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吴国太子。孙亮年幼,孙权临终之际,为他选定了5位辅政大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顾命大臣。这5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孙弘、诸葛恪、孙峻、吕据以及滕胤。这5位顾命大臣后来都死于非命,更有3个被灭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弘(?-252)
孙权晚年,东吴发生二宫之争(约242年到250年),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各植党羽,孙弘依附孙霸。孙权病笃,而太子年少,于是以孙弘领少傅。孙弘此人阴险邪僻,张休、朱据甚至孙亮生母潘皇后的死他都难辞其咎。
孙弘与诸葛恪、张休素来不和,孙权驾崩之后,他担心会被政敌诸葛恪所惩办,秘不发丧打算伪造诏书,赐死诸葛恪。此事被孙峻发觉并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先下手为强,假意邀请孙弘一起讨论事情,在坐席之间把他杀了。
诸葛恪(203-253)
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陆逊死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
252年,孙权病逝,孙亮为帝,拜诸葛恪为太傅。魏国闻知孙权已死,司马师趁机派兵讨伐进攻东吴。东兴大捷后,诸葛恪有轻敌之心,不听劝告出兵伐魏,中了司马昭缓兵之计,结果大败。此后,诸葛恪愈发傲慢刚愎,独霸朝纲,百官惧怕,民心大失。
孙峻见此,与吴主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请诸葛恪赴酒宴,诸葛恪心中虽有疑但还是去了。席间孙峻传孙亮诏书,当场击杀诸葛恪,并且夷灭其三族。
孙峻(219-256.09.19)
孙峻,东吴后期权臣,孙坚弟弟的曾孙。孙权晚年时,孙峻升任武卫都尉,并任侍中。孙权临死前,孙峻受遗诏与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孙峻被封为武卫将军,都乡侯。诸葛恪死后,孙峻大权独揽,拜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
掌权后的孙峻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以及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先后被杀。256年,孙峻在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临终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他废黜并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加孙綝为丞相、领荆州牧。不久,孙綝被孙休定计捕杀。
吕据(?-256)
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吕范死后,吕据获封南昌侯爵位,并多次出兵征讨山越,履立战功,后随朱然攻破樊城,不久后升任荡魏将军。
孙权死后,孙亮任命吕据为右将军,后因多次击败曹魏大军升任骠骑将军。256年,吕据为假节,与孙峻等进攻魏国的寿春,回军途中遭遇魏将曹珍,在高亭将其击败。
次年,吕据率军攻打魏国,还未到淮河,就听说孙峻已死,孙綝独掌大权并发动政变,逼迫孙亮退位,立孙休为帝。吕据大怒率军返回欲除掉孙綝,孙綝也派重兵攻打吕据,吕据寡不敌众,最终自杀,孙綝诛灭了他的三族。
滕胤(?-256)
滕胤的伯父滕耽以及父亲滕胄早年追随孙权,后亡故,孙权称王后,感念二人的恩情,重用滕胤,封其为都亭侯,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滕胤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会稽太守。孙亮继位后,出任太常、卫将军。诸葛恪被杀后,群臣推举滕胤为司徒,但遭权臣孙峻党羽所阻挠,滕胤也有意避嫌,最终只晋爵高密侯。
孙綝独揽大权后,一面派兵攻打吕据,一面拉拢滕胤。吕据联系北伐前线诸将推举滕胤为相,希望分割孙綝权力,但并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马,镇守武昌。不久,滕胤与吕据密谋推翻孙綝,因计划泄露而被杀,惨遭灭族。孙綝死后,孙休为其平反。
孙权本意是要这5个人共同辅佐幼帝,他没有想到的是这5个人竟然互相残杀,最终导致吴国朝政混乱,自己的基业也一点一点被葬送,真是“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