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党史人物
人 物 档 案
杨献珍(1896-1992),名奎廷,字献珍,湖北十堰郧县(现郧阳区)安阳镇人。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马列学院院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党委书记、校长。1992年8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
一代哲人杨献珍
从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到身陷囹圄的革命志士,再到伏案工作的白发老人,他从鄂西北郧阳山区走向中国革命斗争舞台的前沿,坚持“一支红笔写到底”,为唤醒和塑造国人灵魂培养党的干部,贡献毕生精力。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坚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讲真话、讲实话,写下众多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他就是十堰籍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
临危受命,革新郧阳中学教育
郧山中学红楼
1925年,杨献珍学成归来,回到自己的母校时,被公推出任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杨献珍受命于危难之时,深知责任重大,决心不辜负郧县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和厚望。
回母校就职的杨献珍,其面临的形势远比他预料的要严峻得多。原来杨献珍的两个中学同学何小山、卢子丹,当时都在该校任教。他们了解杨献珍的品德和学识,得悉杨献珍要回来接替任某的校长职务后,便积极活动,大力支持杨献珍尽快接手就任,并支持杨献珍另办一所第十中学,教育家何九德老先生(即共产党员何耀祖的祖父)自愿将两座宽敞明亮的房子免费提供给杨献珍,作为他招收新生的教室。
杨献珍的同窗好友卜天佑和他的妻子,甘愿给杨献珍主持的学校当司务长,让几十名住宿生和家在乡村的教师吃住在他家里,不仅负责采买粮食蔬菜,挑水做饭,而且还给他们缝缝补补,浆洗衣服,把各项事务办得井然有序。
杨献珍重视教育质量,还请来了几位有学识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杨献珍主持的中学在各方面逐渐走上正轨,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时至今日,郧阳中学还有一栋楼名为“献珍楼”,还有一所以杨献珍命名的学校名为“献珍小学”。
身陷囹圄,狱中坚持红色信仰
杨 献 珍
杨献珍是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者。1927年,他任湖北省第二中学(汉口)训育主任、党总支书记,曾带领省二中部分师生和武汉广大群众一道,开展收复英租界的游行示威活动。1927年,在白色恐怖的武汉,他被敌人关入武昌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他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直到1929年7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
才得以出狱。1931年,杨献珍在华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同年7月,他在北平再次被捕,被关进草岚子监狱。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他视死如归,决不变节。他和狱中党支部办起了“狱中红色党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卡尔·马克思》《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许多经典著作。1936年9月,经党组织的大力营救,杨献珍获释出狱。
抗日救国,号召乡勇投身前线
1936年11月,杨献珍与薄一波等5人受中共北方局的安排,被派到阎锡山处工作。当时薄一波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常务秘书,主持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杨献珍为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他们根据抗日救亡的总任务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采取“内方外圆”策略,大力发动群众,开办各类训练班,培养干部。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对山西旧政权的改造,在山西105个县政权中,有70余个掌握在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为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的活力,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次年,杨献珍与家乡取得联系,通过其三弟、地下党员杨邦理给郧县地下党组织陆续寄回了大批进步书刊,及时传播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在杨献珍的感召和郧县地下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发动下,革命青年卢定涛、毛国府、王国馨、雷龙、蔡林、蔡发祥、赵智、王明伦、上官权及杨献珍的四弟杨邦琳(又名杨朴)、侄儿杨国民等34名知识青年辞别故乡,奔赴山西太原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1938年冬,杨献珍(左三)在山西长治与决死三纵队领导同志
这批知识青年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学生,为了抗日救国,他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决死队”后,他们经过短期训练,立即开赴前线投入战斗,和广大爱国将士一起用血肉之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日寇对山西日益紧张残酷的连续扫荡和百团大战中,郧县籍34名知识青年和众多战友一样,在与日寇的拼杀中,未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便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赤胆哲人,著书立说捍唯物真理
杨献珍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坚定传播者、哲学家。他一生坚持真理,写下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如《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什么是唯物主义?》《论党性》《我的哲学“罪案”》等。
1939年12月,阎锡山背信弃义,和国民党军、日军配合,攻击山西地区的新军纵队和八路军,屠杀共产党和进步分子,与蒋介石一并掀起山西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这次事变,被称为“十二月事变”。杨献珍随即在《新华日报》(华北版)连续三天发表著名的《论山西十二月政变》,揭露蒋阎罪行。
1940年2月,杨献珍以“华明”为笔名,在北方局机关刊物《党的生活》第七期发表《山西十二月事变的经验教训》的长篇文章,着重分析决死三纵队和五专署遭受惨痛损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杨献珍出版了《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这些书被学界认为是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著作。
1982年4月,杨献珍会见郧县各部门负责同志时合影
1982年4月,杨献珍回到离别56年的故乡郧阳。参观了当年担任过校长的郧阳中学,瞻仰了老城烈士陵园,并率子杨欣到新城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杨献珍在郧县大礼堂与各机关干部见面并讲话时说:“群众来看我,不是我个人有什么,而是党的威望!”“我一生没有什么过五关斩六将的事迹,聊以自慰的是,几十年来,我没有给家乡人民丢脸”。
1992年8月25日,一代哲人杨献珍在北京逝世。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杨献珍挺身而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政治定力,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士的先进性和斗争精神。国之英者,吾之光亮,以星为引,偕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