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现存的李秀成亲自书写的“忠王答辞手卷”(全长28字,目前收藏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中,提及了两个重要的名字:“胡以晃”和“秦日纲”。这两位曾是李秀成的上司,并非因为李秀成对他们念念不忘而特别提及,实在是因为他们是审问者曾国藩的老对手。在双方激烈交战的九江之战中,曾国藩曾一度面临生命危险,甚至在绝境中选择跳水自杀。如今,笑到最后的李秀成借此机会,提起了咸丰四年(1854年)那场往事,既是澄清过去的疑虑,也是一种对惨败的洗刷。最终在战胜的那一天,所有的恩怨都得以释怀。这两个名字同时又唤起了李秀成对往昔的深深追忆。
胡以晃(1812-1856)与大多数为了生计而参军的人明显不同,他在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中,背景最为显赫,富有的家境使他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虽然未能顺利完成学业,但他的武艺卓绝,曾在省级武举考试中,由于使力过猛导致弓断而名落孙山。他与韦昌辉的军旅生涯极为相似:家境殷实,曾经有着科举的荣耀,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胡以晃曾经被人剃发侮辱,韦昌辉则遭遇了羞耻的砸匾,他们所经历的屈辱促使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彼此的尊严。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倾家荡产,投身于这场反抗统治的起义。如果说李秀成等贫寒之士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束缚,他们作为富户所失去的显然更多,因此他们对革命的回报期望也更高。然而,从后来的封王名次来看,韦昌辉被封为王的顺位是第六,而胡以晃则排在第八,甚至还落在了秦日纲之后。究竟是胡以晃的财富贡献不足以与韦昌辉相提并论,还是他的表现不够突出呢?
胡以晃曾坚定地拒绝了兄弟胡以旸的劝降,这种忠诚赢得了天王的深切信任。虽然他在战斗中并非常胜将军,却也曾多次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由于信息的错误,麦高温在《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中将天京事变中一个关键的告密者误写为胡以晃(后来确认其实是陈承瑢)。实际上,胡以晃在事变发生前的丙辰年春夏之际就因病去世。如果他亲眼目睹这场悲剧,一定会感到无限的悲哀。
我直觉他是一个朴实无华、正直诚恳的人。或许他的才智并不特别出众,但从他身上的朴素气质来看,他绝非那种在政治斗争中会损人利己的人。胡以晃的地位低于韦昌辉和秦日纲,这或许是因为他的人品更加高尚,无法装出那种向权贵阿谀奉承、口口声声感激“四兄教导”的人前伪善。更值得一提的是,胡以晃有着极高的识人之能,李秀成第一次独立镇守庐州时正是因为他的推荐,可以说李秀成没有选错人。
关于豫王的传奇故事,除了那次在考场上拉断弓的趣闻,还有一个关于落叶归根的命运情节。胡以晃的祖先来自江西临江的豪富之家,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辗转来到广西,谁曾想到他从军后,竟然打着打着又返回了故乡江西临江,最终在此辞世。如此千里迢迢的折返回归,命运似乎并没有亏待他,让他免于目睹兄弟相残的血腥场景。当胡以晃在四十四岁时离开人世时,尽管令人惋惜英年早逝,但他或许也怀着对天国兴盛的美好期盼。乱世之中,生命的长度未必意味着幸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