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安徽凤阳和定远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接到命令,准备清除靠近根据地的日本据点,摧毁日本人实施的“囚笼政策”。然而,面对日军如铜墙铁壁般坚固的炮楼防御,装备远远落后的新四军陷入了长时间的困境。日本的炮楼深深刺痛了每一位新四军战士的心,战斗似乎无法取得突破。
就在大家焦虑万分之际,一位老红军战士却从容地表示:“这不难!”说完,他提出了一个妙计。那么,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呢?新四军能否按照他的计划打破敌人的防线,成功摧毁日本据点呢?
回到1940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我方的抗日力量迅速壮大,敌后根据地不断扩展。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导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接连失利,日本军队逐渐将攻击目标转向了日益强大的共产党军队。为了对付我军,日本人推出了一种名为“囚笼政策”的战术,通过铁路、公路和碉堡进行严密封锁,意图彻底掌控占领区。
该策略首先在华北平原实施,因为这里地势开阔,铁路和公路密布,极适合形成敌人控制网络。面对日军的封锁,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展开一场破坏敌人据点和交通线的大规模战役。战役的主要目标就是突破敌人的封锁,打破“囚笼政策”。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起行动,参战队伍已增至105个团,彭德怀将此次战役命名为“百团大战”。8月20日,战斗在太行山腹地下打响。正太路一带的铁路、公路遭到猛烈攻击,数个战略要地相继被攻占。经过数日激战,正太路彻底被突破,日军的交通线陷入瘫痪。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凭借我军的周密部署和突然袭击,成功击溃了日伪军的防线。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指挥部没有自满,而是迅速部署准备,继续打击敌人。随着正太路的失守,日本的“囚笼政策”已遭到重创。
为了扩大战果,八路军指挥部决定继续攻击,重点摧毁敌人的战略要地。9月16日,晋察冀军区发起了涞灵战役,成功打击敌人占据的两座城池。与此同时,八路军120师配合涞灵战役,进攻同蒲铁路的日本守军。经过数日的激战,百团大战取得了显著成果,击毙敌军上千人,战斗势头不可阻挡。
然而,随着日军增援,第三阶段的战斗即将开始,八路军各部队快速分散,准备迎接敌人的反攻。太原、晋西北等地掀起了猛烈的反扫荡战斗。晋西北的民众与军队配合,成功消灭了2500多名日伪军。
经过长期的战斗,百团大战以我军的胜利告终。这次战役不仅激励了八路军的士气,也打破了日军试图封锁抗日力量的阴谋。此后,日军将大兵力集中到华北地区,但仍无法彻底制止我军的游击战。
在安徽定远和凤阳山地区,抗日游击队继续执行破除日本“囚笼政策”的任务。1942年春天,日军沿定寿、定沪铁路向安徽推进,试图通过占领铁路沿线的据点和碉堡,包围凤阳山革命根据地。凤阳山的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革命力量活跃的地方。自1928年,地方党组织便在此扎根,迅速发展起一系列民众自治和抗日组织。抗战爆发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共产党,支持抗日事业。
1940年2月15日,定远县被日军占领,但当地的党组织并未被消灭,反而在抗日力量的组织下顽强地抵抗。抗日斗争没有停止,成为了日本军队心头的眼中钉。随着日军的大扫荡行动,凤阳山的抗日武装力量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日军的包围,新四军十八团的指挥官陈庆先决心主动出击,联合各乡镇的游击队,发起了针对敌人铁路、公路、据点和碉堡的攻击,誓要打破封锁。尽管该地区抗日武装力量较弱,但地理上远离日军的主力,敌人并未加大兵力部署,这给了我军可乘之机。
战斗一度进入胶着状态,日军的炮楼防守异常坚固。传统的炸药爆破未能产生预期效果,且新四军并没有足够的炸药。在此困境中,臧德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参谋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烟熏迫使敌人退出炮楼。
臧德新解释道,这种办法就像小时候用烟将老鼠赶出洞穴一样,只要在炮楼下点火,浓烟就会将日军逼出来。并且,他还提议将高粱秸秆和辣椒混合燃烧,增强烟雾效果。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逼敌人出洞,还能打乱敌人防线。
经过精心策划,十八团的战士们在臧德新的指挥下,成功策反了一个守卫炮楼的伪军,并在夜间将烟熏材料带到炮楼下。炮楼一经点燃,熊熊火焰和呛人的浓烟顿时笼罩了整个区域,日军在烟雾中慌乱不堪。几个敌人终于忍无可忍,冲出炮楼,被我军击毙或逃窜。
这一巧妙的烟熏法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臧德新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成功指挥了这场极富创意的战斗。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使得敌人败下阵来,也为新四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战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