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9日,在德黑兰第二次会议召开之前,英苏两国进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这就是著名斯大林格勒之剑的赠剑仪式。
向斯大林赠授了为纪念光荣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特别设计铸造的宝剑。以表示对苏联红军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及壮举的赞许。
现今保存的斯大林格勒之剑
此剑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批准,由历史悠久的威尔金森铸剑公司,它使用了白银、金线、红宝石和最高质量的钢, 9名铸剑大师用了3个月的时间合力完成。
宝剑从最初设计到最终制造完成共历时3个月,这把剑集中了英国最优秀的工艺,也被视为传统铸剑工艺在现代工艺时代的最后作品。
德黑兰会议上的斯大林格勒之剑赠剑仪式
友好的赠剑仪式背后
当日,在苏联军乐队演奏了《天佑吾王》(英国歌)和《国际歌》两国国歌之后,丘吉尔从一名英国中尉手中接过宝剑,转向斯大林郑重地宣布:“我受命赠送这把代表了英国人民敬意的荣誉之剑,献给有钢铁般意志的斯大林统帅和斯大林格勒人民!”
斯大林缓缓地站起身来,饱含着热泪,亲吻宝剑。然后他把剑交给坐着的罗斯福总统让他细看。
轮椅上的罗斯福竖起宝剑,说:“他们有着真正的钢铁般的意志。”
斯大林格勒之剑的传赠
赠剑仪式将近结束时,斯大林把宝剑转交给身边的伏罗西洛夫元帅,后者接手时因一时紧张,失手把剑掉到了地上。
他急忙捡起,交给苏联的仪仗队捧出去。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这次会议的成功。
但这次会议真正重要的是,确定了1944年6月盟军在西欧登陆的“霸王行动”(当时还不叫诺曼底行动)。
别看表面上和和睦睦,你亲我爱的,可是在真正的大事上可是大家的算盘打得贼精。
斯大林格勒之剑赠剑仪式
斯大林的呼喊
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就一直催促丘吉尔要从欧洲夹攻德国。
你想那时候,英国孤悬海外,陆军还在北非被隆美尔打得一溃千里。凭英国那些力量,空中轰炸一下德国、海上阻击一下德国的运输线差不多,怎么可能在西欧登陆。
也可以看到,苏德战场的巨大压力,把个斯大林急得也抓耳挠腮了。
最后,丘吉尔被催得没法子,只好在1942年,搞了个突击队登陆行动,即迪耶普登陆战,6000多人的空击队,伤亡达到4000多人,军舰都被击沉了30多艘,可谓损失惨重。
以后尽管斯大林一天到晚敲桌拍椅的催,“快从西欧登陆,夹击德国!”
迪耶普登陆战的惨状
但从此,英国人再也不敢独自冒险干这事了。
这事直到美国参战才真正有了盼头。
罗斯福站出来了
罗斯福在1943后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定要打得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
此言一出,代表这个要当大哥的一定付出代价才行。
所以,罗斯福这边很是赞同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
丘吉尔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代表,当然也不能装熊,当即表示,英国也赞同。
但是,怎么开辟第二战场呢,双方就有了分歧。
罗斯福与丘吉尔会议
北非战场还在进行中,大西洋运输线之战还面临德国“狼群”们的重大威胁。
当时丘吉尔与美军参谋长马歇尔等人就争了起来,丘吉尔强烈建议,先从意大利等方向进攻,由欧洲"柔软的腹部”向北进击。这样即可以先瓦解德意同盟,还可以北上夹击德国。
马歇尔坚持只有在西欧登陆,才能更直接的打击德国的腹地。
罗斯福让步的两个原因
没办法,为了使两国团结,美国当时的生产力也没有上来,最后罗斯福还是同意让步。
罗斯福让步中其实是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大西洋之战还没有眉目。
如果西欧登陆的话,那庞大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有着很大的困难,德国狼群潜艇的恐怖还是历历在目。运往北非、地中海的线路还好,这属于中大西洋运输线,德军潜艇出没较少。
但是在运往英国的北大西洋运输线,就够惨的了,这可是“狼群”出没的重点。光1942年生产的船舶吨位,还不够被德国潜艇打沉的船舶吨位。
这条线还包括了运往苏联摩尔曼斯克的援助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西洋护航船队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诺曼底登陆的数百万军队与数千万吨的物资是无法保障的。
所以,为什么1943年大西洋出现的奇怪“吨位战”?就是罗斯福提出来的,生产出的船舶吨位一定要超过被击沉的吨位,才能打败法西斯。
其二,盟军在欧洲没有空中优势。
经过迪耶普、北非登陆战,罗斯福也意识到如果没有空中优势,登陆西欧将会有灭顶之灾。
当时盟军在1942对德轰炸就损失了5000多架飞机,1943全年,盟军又损失了1万多架多机。德国的FW190等新型战机还横行于欧洲上空。
没有空中优势,在西欧大规模登陆,无疑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罗斯福也只好借坡下驴。同意先控制地中海,打击意大利。
B-24空中堡垒轰炸机,飞行员8—10人
开罗会议又吵一架
到了1943年的11月开罗会议上,英美双方就这件事又吵了一架。
当时盟军已经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人马上宣布我投降。苏联红军也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退了德国进攻。
盟军的大西洋之战彻底取得了胜利,邓尼兹宣布“无限期推迟”狼群行动。
而欧洲大陆的空中优势,由于P51野马战机的横空出世,开始出现转机。
这一次吵架,就吵得更凶。
丘吉尔亲自出面,却遇上老对手马歇尔加新对手艾森豪威尔。马歇尔不像丘吉尔那样注重意识形态的考虑,坚持一定要在西欧登陆。
但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仍然坚持从“柔软的腹部”出击,而且想从南欧进攻罗马尼亚、匈牙利,美其名曰打击德国“进攻苏联的手腕”。
德国的位置
马歇尔一看就知道丘吉尔的算盘,是想从苏德僵持的东线切入,到时候英国可以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坚决反对!
马歇尔与丘吉尔互喷!
马歇尔作为军事家,只从军事角度考虑战争进程。
他认为从西欧登陆,比意大利战场更具打击性,一是盟军可以利用英国为基地,储备庞大的军力基地,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二是可以利用法国的工业资源,三是可以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
丘吉尔居然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被一口回绝,激动地说:“我告诉你,我们英国皇家军队都不怕死,只知道如何让步枪吐火,坦克必须驰骋疆场!”
马歇尔毫不退让的回击:“假如让我决定的话,我绝不会让我的士兵去那个该死的地方送死,我想,上帝也绝不容许我这么做!”
盟军将领开会
最后,形势比人强,连丘吉尔身边的将领也看不惯了,丘吉尔只好让步。再说你英国还要靠得美国大哥撑腰呢。
意大利行动为什么不行?
意大利表面上看似乎很“柔软”,实际上从地形来说,意大利就是一个长桶靴似的山区国家,易守难攻。
何况从意大利过到德国,还要经过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那就不是打仗了,而是荒山求生啦!
山地纵横的意大利
意大利这个狭长的山地国家,盟军百万大军根本就施展不开。你看意大利投降后,希特勒马上就调集德军控制了意大利军队。
就一个凯塞林的德军第10集团军,不断地沿着山脉构筑防线,就让盟军头疼得不得了。
先是著名“古斯塔夫防线”,又是“佩斯卡拉凯撒防线”,再是“哥特防线”。
德军战斗素质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在这样的地形上防守。
后来,意大利战役的进程可以说是德军从容不迫、步步为营的阻击盟军。盟军的坦克、飞机、大炮的威力都被那些险峻的山谷给抵消了。
直到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才突破“古斯塔夫防线”,进展可谓慢如蜗牛。
相反,在法国登陆的话,西欧可是大平原,一马平川,桥梁、道路比比皆是,这条不通可以走另一条,最适合开展大规模机动作战。
而且从法国进军德国可以直击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等地区,德国的心脏就等于暴露在盟军面前。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德黑兰会议终敲定
最后在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苏美英三巨头终于敲定1944年上半年实施“霸王行动”登陆计划。这是同盟国开得最圆满的一次会议!
所以就出现了开头一幕。 丘吉尔代表英国国王向斯大林赠剑的友好仪式。
有人会说,这时候斯大林不需要盟军西欧登陆。以当时苏德战场的惨重消耗,即使是打赢了库尔斯克战役,苏德双方很有可能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所以,如果“霸王行动”没谈好,斯大林来都不会来,这经典而友好的一幕估计就上演不了。
这一下,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就此进入关键时刻。
长达五年的对德轰炸作战——千机大轰炸
时机成熟的标志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条件出现了。
由于新一代野马式战机的参战,德国的主要空中力量被歼灭。从1944年上半年开始,盟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欧洲空中优势。
在诺曼底登陆前三个月,盟军足足出动了三万多架次的飞机,对德军后方的铁路与公路进行了密集的轰炸。使得德军在登陆后几日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集结。
而德国空军只能在本土和意大利战场调集飞机,在登陆后一星期内,总共起飞才1683架次,还不够盟军一次轰炸起降的飞机数量,只是起到微弱骚扰的作用。
所以,你可以看到德国在诺曼底登陆后,集结部队之困难。德军的运输几乎只能依靠骡马与人力运输物资。当年横扫西欧时,机械化、铁路运输的场景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而在登陆当日,希特勒调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反击,当时奥马哈海滩与金海滩之间的盟军还有近10公里的缺口,如果此时德国装甲军切入缺口,盟军登陆部队即有被分割的危险。
“空中之王”p51野马
正是盟军空军不断地轰炸,及对道路的严重破坏,党卫军装甲第1军难以集结,只能匆忙后撤,使得盟军有机会把缺口及时堵上。
这时,才是真正的时机成熟。
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核心
说到诺曼底登陆,这个计划过于宏大,一篇两篇根本说不完。
但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要保证288万人的部队能够越过英吉利海峡并站住脚跟。
诺曼底登陆的登陆艇上的士兵
我们后人来看似乎简单,其实一切工作都在支撑这一点。
所以,艾森豪威尔制定的计划。
首先,第一天的运载量最大,运送的军队达15万人,没有这个规模很容易被德军海岸部队给堵死在海滩上。
其次,一周后,登陆部队必须达到30多万人,以及足够的后勤物资。登陆场就必须达到正面80公里,纵深15公里的范围。
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法国的平原地带利于各登陆部队的分散集结,迅速扩大登陆场。
象意大利南欧的山区地形,分头登陆后,往往要越过一个山头,再去和友军汇合。部队过了山头后,装甲部队与机械化装备又怎么过去?到时黄花菜都凉了。
诺曼底登陆的示意
所以意大利战场,根本就不可能组织如此大的部队分头登陆,并且要在在短时间内联成一个具有战略纵深的大登陆场。
诺曼底登陆的三个关键点
我们可以通过诺曼底行动看到盟军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重点就是空降兵控制交通。
因为法国沿海岸的道路桥梁相对意大利要发达很多,四通八达。
所以空降兵主要攻击目标是沿岸8—12公里处,占领该范围内的主要道路桥梁,便于登陆场尽快连成一片。
这个措施确实很成功,空降部队控制了交通要道后,为登陆部队的后续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101空降师电影
艾森豪威尔力排众议的这个决策,虽然损失惨重,但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个重点,就是人工港口
通过港口将各装甲部队、卡车、火炮等重型装备及时补充到位。
为此,英国特意制造了两个大型的人工港口,就是著名的“桑树A”和“桑树B”,吞吐量的标准相当于英国多佛港口。
在演练成熟后,卸载的车辆可以达到每分钟2辆,装卸物资量可以达到每天1500吨。
这样才能保障大部队的装备能力。
现在,不可能想象,这样巨大的人工港口工程,如何从英国经波浪涛天的大西洋运往意大利。也只能在英吉利海峡这样的短距离海岸线上,才能安全实现。
英国海军少将坦南特负责制造两个人工港
第三个重点,就是必须建立战略桥头堡。
占领如枢纽性的城市如圣洛和卡昂,才算是真正落下脚跟。
一旦登陆场形成规模,盟军则必须占领登陆场前沿的城市作为进攻的桥头堡。
这也恰好是法国这样的地形便于分兵出击。
随后就发生登陆成功后,英、加军队东进进攻卡昂,而美军占领瑟堡、圣洛。
正因为英军猛攻卡昂,把德国党卫军装甲师牢牢吸引在卡昂,使得德国的救援顾此失彼。
随着圣洛这个要点的攻克,德军在诺曼底的部队被分割成了两半。
盟军至此站稳了脚跟,后续部队的跟进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整个诺曼底战役围绕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还有许许多多的巨大工程,诸如战略欺骗以调动德军防守,如天气潮汐的评估分析,如海陆空的协调攻势等等。
但是,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围绕法国毗邻英国的地理位置与大平原地形特征,最终确定的战略计划。
致命一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诺曼底登陆之所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在于选择了恰好的位置与良好的地形、适当的时机。一击而成功。
马歇尔画像
盟军在西线的成功登陆,使得希特勒单线作战的计划成为一厢情愿。更使得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集部队,终于全局糜烂。
最终在不到一年时间,拉响了法西斯德国的丧钟。这也是马歇尔等著名战略家所坚持的结果。
前期精彩:
9.8万名飞行员的阵亡值不值?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美国全球战略始作俑者,“劣等生”马歇尔,从五个细节看全局能力
2100艘万吨轮,1000艘潜艇的覆灭,史上时间最长、最复杂的海战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长的一天:1944年诺曼底登陆》
论文:《诺曼底登陆战盟军卫勤保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