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统治史中最后一段荣光,实际上康熙晚年时,清朝就已经摇摇欲坠,官场贪污极其严重,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但清朝还是继续存在了200年,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为清朝续命的男人:雍正。
尽管雍正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3年,但他的励精图治与锐意改革为清朝带来了短暂的光明与希望。自大傲慢、才能有限的乾隆即位后,也躺在他父亲雍正攒下的老本上安然执政了60余年。
可以说,要不是因为雍正力挽狂澜,清朝早就灭亡了。
唯才是举,汉人颇受重用
康熙任人唯亲,御下宽松。
康熙时代的重臣,基本上不是宗室,就是满洲贵族,体现了满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封闭性。
更不用说康熙晚年官场腐败成风,党羽林立,国库空虚。可以说雍正接手的完全是个烂摊子。
而雍正是天生的改革派,地主官绅、满清旗人的噩梦,没有门户之见,唯才是举。
雍正对于出身和满汉之分等繁文缛节颇不在意,“朕从来用人,不悉拘资格,即或阶级悬殊,亦属无关紧要。”对于中下阶层的官员只要他们能够完善自身,奋发向上,他们的选拔和提升可以不受资历的影响。
雍正朝的名臣,大多都是汉人: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岳钟琪、年羹尧,还有一位是蒙古人策棱,唯一的一位满人,是汉化程度很高、举人出身的鄂尔泰。
抄家皇帝,专治欠钱不还
雍正即位时已经44岁,可能是觉得时间有限,一刻也不得耽搁,在康熙的丧礼结束当天,雍正就立即下令中央及各省补交康熙朝的财政亏空,限期补完,到期完不成的,就要被治重罪。
各地官员措手不及,因为一般来说新帝登基都会把前任的欠款一笔勾销,而且雍正还为了收钱建立了审计部门“会考府”,并由他最信任的弟弟、十三爷怡亲王管理,根本就不可能靠做假账蒙混过关。
雍正允许公事挪用和被上司勒索造成的亏空可以限期三年补完,
但如果因官员贪污造成的亏空,则要
家产查封,家人监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转移赃款的可能。
为了避免官官相护的局面,钦差大臣
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账时,还要从各地抽调一大批候补州县人员随钦差同行,查出的贪官污吏,就地免职,然后从钦差团队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贪官入狱后,雍正不会立刻把他们下狱或处死,甚至以家人的名义威胁他们不准畏罪自杀、一了百了,直到追清银子才会罢休。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
后来著名的抄家事件还包括抄了曹雪芹的家族,世袭“大清肥差”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的曹氏家族轰然倒塌,也就是《红楼梦》贾府的原型。
到了雍正四年,财政存银已超过4700万两,最终留给乾隆近6000万两的厚实家底。
深水区改革,封建王朝的夕阳余晖
雍正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但仅靠勤勉是救不了清朝的,心急如焚的雍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直接拿官员和乡绅这些权贵阶级开刀,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
这两大赋税制度改革,是乾隆舒服躺平享盛世、清朝续命200年的根本原因。
摊丁入亩
就是土地税不按人头收,改按土地收,而且所有徭役赋税,全部归在这一类里,一次征缴,一年轻松。
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加快,农民流亡趋势增强,农民依附农田而生存的关系大大削弱。
人头税再收下去,可能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都要坠入悬崖。
按每家的土地数征税,就合理多了。
同时,政府只要查清楚有多少土地,就可以征税,也就是放松的户籍制度,激发了工商业的活力。
火耗归公,则是抑制官僚贪腐。
火耗,就是银两在重铸过程和磕碰、磨损等原因造成流失导致分量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但地方官员在征收时往往要求纳税人多交火耗,甚至每一两白银竟要收四五钱的火耗。
这是官员们贪污的一个重要来源。雍正应对措施就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规定所有火耗归公,上缴国库。同时又拿出一部分这个收入,奖励廉政官员,也就是所谓“养廉银”。对仍敢顶风作案的官员,绝不手软,甚至不惜大开杀戒。
在雍正的努力下,各省的火耗比例由之前的三到七成普遍降至一到两成,富庶的江浙一带只有5%。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帝王通过制度内部的改革约束贪腐。
与其说雍正是给清朝续命200年,不如说他是给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打了一剂肾上腺素。他用精巧的制度设计和雷厉风行的改革治理,使清朝政权与社会平稳发展,为封建王朝带来了最后的荣光。
雍正死后,其所推行的各项举措也逐渐松懈,人民滑向了长时间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之中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就是无可救药的,雍正呕心沥血想打造的千秋万代的大清王朝,也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