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15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春秋盛荣的百家争鸣,宋朝闻名的“程朱理学”,这些朝代对于文的看重远远胜过了武,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封建专制主义君主制度。每一位帝王坐在皇位上都会害怕,怕有人能力太大,造反推翻自己,而这里的能力指的便是那时的武力。
都曾听闻武将谋反,而未听说文官谋逆,因此古代的君王对于武将从来都是秉持着一种压制的态度,尽管拥有武力值强大的武将能够直接提升国家的战斗力,但在和平时期,这些武将便成了潜在威胁帝王权力的因素。
但就有这么一个朝代以“武治”出名过一段时间,这就是刘邦创建的大汉朝。汉朝用军队将自己武装得极为强大,强大到到最后覆灭之际的武力值都还是爆满的。
而汉朝重武跟这个王朝的创建者刘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在吸取了秦朝衰败的教训后,对自己的国家采取了一种“武人政治”的中心思想来治国。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这种治国理念发挥的功效还不错。而令许多人好奇的是,汉朝建立之初特立独行的“武人政治”的治国理念因何产生?
一、汉朝建立之前
1、秦朝的覆灭
提起秦朝,许多人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词语或许不是“大一统”,而是“暴政”,秦帝王在世人眼里凶残的形象自国家流行法家思想起便逐渐伫立起来,而后整个王朝又随着法家思想的盛行被淹没在历史中。
毫不夸张地说,秦朝的覆灭跟其确立的治国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秦朝依法治国,演变到最后,严苛的刑法,残忍花式的刑罚,无一不成为这个杀死这个王朝的刽子手。
2、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结束了诸侯国纷乱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国家,秦朝采取的是郡县制,将天下分割成郡和县的模式以便于管理。
这种管理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对稳定国内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时间一长,郡县制的弊端便展露出来。有些地方的官员仗着天高皇帝远便为所欲为,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狠狠地侵蚀着这个国家。
二、汉朝建立之初
1、同行郡县制
刘邦由小小的亭长做到一国之君,除了其本身的能力外,还少不了诸多能人异士的帮助。而这些人之所以会帮一个小人物,全在于刘邦夺取天下之前向他们许下的承诺,将刘氏王土分拨出来,将各个有功的将领分为异姓王,安排在相应的封地上。
于是,新生的汉朝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与之不同的是,在各个地方享有管理权的不是地方官员,而是武将。这一管理方式被后人称为“武人政治”。
这一现象好像只有在汉朝初期出现才显得合理,乱世之中的小人物靠着一群得力武将称为能与项羽并肩的能士,甚至最终将其击败,诸多有功的武将有待被封赏,使汉朝初期的“武人政治”有了合理性。
2、汉朝初建时的不稳局面
虽然刘邦携着汉朝在战乱中脱颖而出,但是一个新生的帝王始终受到多方势力的侵扰,尽管对有可能夺走自己权力的武将颇有怨言,此时的刘邦也依旧不敢轻易撼动武将的地位。
于汉王朝而言,武人还有着极大的作用,包括平叛反动势力,镇压有异心的大臣等等,因此在这样一种特殊时期,刘邦也没有其他的心力来对付这群庞大的武人势力。
三、武人政治
1、武人的作用
武人不仅在刘邦时期帮助这个国家平乱稳定,更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震慑住了有异心的人。拿吕太后集团来说,在刘高祖去世后暂时把持住了朝廷。
吕氏集团想要从帮助刘家打下天下的功臣下手,但是忌惮着这些武臣手上的权势迟迟无法动手。就这样,一直拖到吕后去世,吕氏集团也被这些武人所剿灭。
虽然这些武人对帝王的位置有着绝对的威胁,但是对刘氏的天下依旧抱着一种负责人的态度,自己不去动这个王朝,也不许其他人觊觎它。在汉朝经历动荡、变主之际,这群武人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汉朝的历史走向。
2、刘氏一统,武人消逝
随着历史稳步向前,汉朝也由最初的动荡逐渐平稳,民生幸福,社会安定,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种种因素被湮没,汉王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在这种环境下,能刀能枪的武人似乎与这个王朝显得格格不入,许多武人在朝廷上发挥不出帝王想要的治世之才,被有眼劲的大臣们排挤在朝政之外。
甚至一向受到帝王宠爱的武人宰相周勃都收到了牵连,最终得了个下狱的结局,经此一来,武人在汉朝的地位渐渐被撼动。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管理方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拿武人政治来说,其适用于汉朝建立之初,但随着民生的安稳便被时代所淘汰,漏状百出。
纵观历史会发现,各个朝代都有武人政治的迹象,但最终会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而减弱消失,或许武人政治在汉朝是一种很好的归宿,尽管最终还是以消逝作为结局,但如昙花一现般,武人政治展现出过非人的风采。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