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三场重要的战役载入史册,其中一场就是如雷贯耳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的爆发想必就算是不了解三国的朋友也会多少有些耳闻,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以发动战争的曹操集团惨败而收场。这种结果让身经百战的曹操无法接受,在大战结束后他曾痛哭不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思念郭嘉、追忆郭嘉,还说到“如果有郭嘉在我绝对不会有如今的失败等等话语!”
曹操这种当着众多谋士的哭诉胜似重罚,是在怪罪这些谋士没有尽心尽力,最终导致大军损失惨重。那么,如果郭嘉真的没死,他真的能够劝阻丞相回头是岸不去东征孙刘联盟吗?
其实答案未必!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几点因素,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必然,那都有哪些因素使曹丞相失败呢?
首先:“孙刘”生死之战
曹丞相刚刚获得荆州大胜,得到众多的地盘、物资、人口和精锐的荆州之兵,他想趁荆州之胜的余威席卷而来,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击败“孙刘联盟。”
而这场战争对落荒而逃的刘备和已经历经三代的东吴来说却是生死之战,如果孙刘不结盟背水一战的话,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曹操想要一口吃掉已经在东吴扎根三代的孙权集团想必并不容易。
而刘备虽然在曹操面前屡战屡败,但刘备一项有英雄之志,他是不甘心失败的,如果他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关羽和张飞两位盖世英雄也不会跟随他如此之久,即使刘备丧城失地、损兵折将,但也是一个不好一次就摆平的人物,因此孙、刘的结盟是这场战争充满了变数。
其次:骄兵必败
拿下荆州轻而易举让曹操得意忘形,在没有万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骄兵东征,犯了兵家大忌。这在曹操给孙权的信中写道:“要去东吴打打猎”,就能看出此时曹操的心态,而骄兵必败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但人在胜利欲望的驱使下,很难理清头绪,冷静思考,即使是一代英杰的曹操也会犯下这种失误,而这样的错误又是一次万劫不复的错误,其失败的后果无法挽回。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彻底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这场战役结束后,刘备趁着曹操无力继续南下的时机,迅速占领了荆州,进而得到了益州,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拉开帷幕。
再次:天时不利
当时的曹兵多是北方人,而征战东吴时又是冬天,长江沿岸的冬天让北方士兵很不习惯,因为气候多变导致军中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
同时,冬天应该是刮西北风的季节,却被孙刘趁刮南风的时候偷袭得手。在风向的变化以及瘟疫流行的双重打击下曹操被打的措手不及,这样的曹军又如何能够取得胜利呢!
而北方来的曹军又大多不习水性,在水战中很不适应,因此曹操将大船连在一起,这样能使士兵更好的习惯水战。但他听信黄盖的诈降,导致黄盖火攻成功,也是曹操大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样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使想要席卷东吴的曹操集团丧失了继续开疆扩土的机会。
那么,如果郭嘉没死是否能够劝阻曹操大军东征回头是岸呢?
其实:如果就算郭嘉还在世,是否能够劝阻曹操行动也有待商榷。因为曹操做出决定时贾诩曾经劝阻过,而大多数人是支持东征的,贾诩的劝谏在刚刚获得荆州大胜的曹操那里并没有被听进去。
就这样被誉为“三国第一谋士”的贾诩也就闭口不言了!如果郭嘉还在除非他也像贾诩一样反对曹操东征,并且是坚决反对让曹操听得进去才有希望,不然东征的决定即使是郭嘉在世也是无法更改的,而曹操之败也无法改变。
我们知道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谋士入雨、名将如云,”就算贾诩和郭嘉(如果没死)一起来劝阻曹操的话,那他手下的那些武将又该作何感想呢?
这些武将都是跟随曹操征战多年之人,能征善战、劳苦功高,有他们在想必也会极力怂恿曹操趁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因为武将的职责就是率军打仗、开疆扩土。谋士们的话大多数的武将是听不进去的,他们只有在战场上见高低才能获得军功受到提拔蒙阴后世子孙。因此,即便郭嘉还在,他的劝阻曹操是否会听,是否立竿见影不得而知,但这些武将想必也会成为郭嘉劝谏中的障碍。
而“反对声”也许是此时军营中最不希望听到的话,就这样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即将获得胜利时,是否还拥有冷静思考的头脑,想必每个人都会有答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如果郭嘉还在你认为他能劝阻曹操东征吗?
中美首战结束后,虽然战果不大但意义重大,一原因成战胜美国关键
一支打的苏联喘不过气的部队,到底在战争初期具备什么优势?
第一个扫射鸭绿江的美军被我军打15枪,但他一句话却令人更加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