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有这样一群壮男,为了混口饭吃,不惜背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骂名,挥手一刀切掉属于男性的特征。这类人的雅称叫“宦官”,俗称叫“太监”。
太监如何从职业发展成行业
因为受秦朝的赵高、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等人的影响,宦官或者太监成为古代社会遭人唾弃的人群。一提起这类人,往往会觉得他们不是什么好人。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罪大恶极的恶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这就像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不在于职业,不能说从事哪一类职业的人都是坏人,诚如周星驰在电影济公里所说的那句台词“鸡也有爱国的”。
既然宦官能够存在2000多年,说明它有存在的道理,不单是皇帝需要他们存在,历史也离不开他们参与创造,比如下西洋的郑和,凭借海洋探险载入人类海洋历史。
宦官权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在汉唐宋三朝以前,那时的宦官只是以一种职业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发展成一个行业。直到明朝以后,宦官跻身社会三百六十行成为一个相对“正规”的行业。
说到这,必须说一说什么叫“正规”行业。俗话说,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在古代社会,一门职业产生后要想成为一门行业,必须有统一的门规。门规往往来自某一位拥有突出贡献人物的精神。
因为一个行业要有自己的靠山才能立得住脚,要不就是来路不正,而最基本的靠山是要有一位“大腕儿”给自己撑腰鼓劲。比如盗墓贼拜曹操、混黑道拜关公、混青楼供吕洞宾、小偷拜东方朔、乞丐拜范丹。宦官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自己供奉的对象,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奉的对象有所变化。
明朝的宦官供岳飞
一开始,笔者也很惊讶岳飞怎么跟宦官“搅”在一起,前者是堂堂民族英雄,后者是六根不全的人。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两者牢牢地纠缠在一起长达近300年。
朱元璋从一个庄户娃,经过要饭、出家重重磨难,终于逆袭成为天下最成功的男人。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思考了很多。他时常在想要不是前朝把自己逼得走投无路,自己也不会走向造反这条路,而在压迫他的人群中,宦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太祖实录》记载: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种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弊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千个太监里挑不出一两个好心眼的人。
朱元璋吸收前朝的教训,害怕宦官乱政的悲剧重演,以祖制的方式定下规矩,严禁太监干政。朱元璋从内心痛恨这些六根不全的东西,但是朱氏儿孙把他的话全部当作耳旁风,以致明朝成为历史上宦官胡作非为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朱元璋的祖制一出,宦官们吓得人人自危,皇帝这是要对杂家动手,说不定哪天屠刀便落在自己头上。这些宦官聚在一起想办法,最终东厂先想出一条妙计,在大厅内供奉一副岳飞画像表忠心。
早晚叩首、焚香祭拜。意思是让朱元璋看看,宦官都在学习岳武穆忠君报国的精神。朱元璋听说此事后龙心大悦,暂且放过那些宦官。从那时开始,宦官终于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
明朝的宦官之所以要供奉岳飞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朱元璋起义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而岳飞抗击的对象也是同为胡虏的金国女真人。朱元璋一看,宦官的觉悟跟自己频道一致,也就打消收拾他们的念头。
大明的宦官也因此找到自己的行业“靠山”。
清朝太监拜关公
太监这行当,说到底是封建皇权的产物,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自然是要百分之百服务于封建皇权。说什么供奉岳武穆,学习岳武穆的民族大义那纯属骗人。
因为到了清朝以后,太监口中所谓信仰的谎言不攻自破了。
在明朝,为了迎合朱明政权的需要和洪武皇帝的喜好,在宦官群体刮起一阵供奉岳飞的风气。然而这股风气到了清朝,风向变了。清朝的太监纷纷拜关公了。
拜关公,不拜岳武穆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主子不喜欢岳飞。当年,岳飞抗击的金国,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而清朝是女真人的后裔后金建立。你整天把皇上祖宗的仇人挂在皇宫里供奉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时间,大清的皇宫里一夜间撤掉岳飞的画像,改拜关公的画像。
后来的事也证明了这群太监敏锐的政治神经。到乾隆皇帝在位时,一日早朝,乾隆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左顾右盼看一看便退朝,接连好几天都是如此。
突然,乾隆开口说身后是何人。然后自导自演地说,关云长是也。
底下的大臣终于明白乾隆的意思,原来是皇帝不喜欢民间祭拜岳飞。于是,从各种历史典故里寻找关羽忠义的故事,最终东拼西凑创造出一个武神的形象。
事实上,关羽的武略比起岳武穆,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再牛的武功也怕封建皇权这把大刀。说把关羽扶上神坛,一句话的事儿。说把岳飞拉下神坛,也是一句话的事儿。
当然,明朝宦官供岳飞,清朝太监拜关公,也都是为了表忠心,跟义气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