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原配妻子,史料中仅留下23个字的记载:"元妃,佟佳氏。归太祖最早。子二:褚英、代善。女一,下嫁何和礼。"她是满清开国的首功之臣,为努尔哈赤生下两个皇太子和大清第一位固伦公主,却未获皇后尊号,连名字都几乎被历史湮灭。这位佟佳·哈哈纳扎青,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悲情人生?
佟佳·哈哈纳扎青
佟佳氏一族的起源可追溯到北燕时期。根据佟氏宗谱记载,族中先祖名为佟万、佟寿,世代居住在辽海地区。这是一个有着独特演变历史的家族,他们本是汉人,后因部分族人迁徙到佟佳地区而改姓佟佳,逐渐融入女真文化。
哈哈纳扎青出身于佟佳氏一族的富商家庭,父亲塔木巴晏在当地颇有声望。"巴晏"在满语中就是"富商"的意思。家中不仅牛羊成群,还拥有万顷良田。而后来的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虽然同属佟佳氏,但却是另一支系。
康熙生母的祖先达尔汉图墨图迁居佟屯后,为方便与汉人做生意,以"佟"为汉姓,被明廷册封为百户。这一支系在辽东是归化女真人,以汉姓"佟"入旗,初编入汉军,直到崇德年间才归入满洲八旗。
康熙
而哈哈纳扎青这一支则一直保留着原本的名字:从她的曾祖佟佳·六什呢,到祖父多多巴克什,再到父亲塔木巴晏,这一家族虽非辽东巨富,但也算是当地的富商望族。
这段历史揭示了满族和汉族文化在东北地区复杂的融合过程。同一个家族因为不同的生活轨迹,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认同。一支融入汉文化成为归化女真,一支保持原有身份。哈哈纳扎青所属的这一支,注定与即将崛起的满洲势力紧密相连。
努尔哈赤的童年充满了磨难。十岁时生母喜塔腊·额穆齐去世,继母肯姐对他并无多少慈爱。失去母爱的努尔哈赤不得不早早进山采集山货为生,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在辽东独自闯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18岁的努尔哈赤遇见了哈哈纳扎青。关于两人相遇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说法是努尔哈赤在山中迷路时被哈哈纳扎青的祖父收留,后来成为佟家的佣工,因表现优秀而获得了与哈哈纳扎青结婚的机会。
无论真相如何,可以确定的是,这段婚姻为年轻的努尔哈赤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安全感。哈哈纳扎青作为富家女嫁给当时只是一名普通青年的努尔哈赤,显示出她的勇气和远见。
婚后第二年,努尔哈赤的继母挑拨其父塔克世为儿子们分家。作为长子的努尔哈赤却分到最少的财产。即便如此,哈哈纳扎青从未抱怨,而是默默支持丈夫。婚后六年,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万历六年(1578年)生下长女东果格格,万历八年(1580年)生下长子褚英,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下次子代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代善出生的那一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在古勒城被杀。这一事件成为努尔哈赤一生的转折点,也彻底改变了哈哈纳扎青的命运。
面对丈夫的复仇决心,哈哈纳扎青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努尔哈赤一边。她拿出佟家所有家产支持丈夫起兵,甚至动员佟佳氏族人跟随努尔哈赤左右。她不仅是贤妻,更是满清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在努尔哈赤以父祖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哈哈纳扎青与三个年幼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族中大部分人反对努尔哈赤起兵,甚至派人暗杀他以向明廷邀功。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哈哈纳扎青始终坚定地支持丈夫的事业。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对努尔哈赤和满清建立有着重大贡献的女性,却在努尔哈赤起兵后不久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关于哈哈纳扎青的结局,有这样一种说法:大约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哈哈纳扎青去世,葬在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这一说法得到了一些间接证据的支持。关于努尔哈赤继妃衮代的记载提到:万历十三年,衮代的第一任丈夫威准病逝。恰好努尔哈赤也失去了妻子,因女真有"兄死弟妻"的习俗,努尔哈赤便娶了衮代为继妃。
更为奇怪的是,当皇太极建立大清正式称帝时,只是将自己的生母孟古哲哲追封为孝慈武皇后,却没有将嫡母哈哈纳扎青追封为皇后。在之后的十位清朝皇帝中,也没有任何一位为这位清太祖原配正名。哈哈纳扎青仅被称为"清太祖元妃",一个连名字都不配被正式记载的皇帝发妻。
为何满清王朝对这位创业元勋如此冷淡?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努尔哈赤曾经入赘佟家,这对后来称雄天下的大汗来说是一个不光彩的历史。努尔哈赤入赘后不但姓爱新觉罗,还曾以佟为姓。这段历史对一个开国皇帝的威严形象多少有些损害,因此后世皇帝不愿过多提及,也就不会将哈哈纳扎青追封为皇后。
尽管如此,哈哈纳扎青的精神并未完全消逝。在天命九年,她的遗体被迁到东京陵;天聪三年,又被迁到盛京福陵,永远陪伴在努尔哈赤身边。即使在死后,她也以无言的方式守护着丈夫的霸业。
虽然哈哈纳扎青本人在历史中的痕迹微弱,但她的三个子女却在满清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子褚英从19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征战,作战勇猛,屡建战功,被封为"洪巴图鲁"和"广略贝勒"。他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过程中的重要功臣。在舒尔哈齐去世后,作为努尔哈赤最年长的儿子,褚英开始帮助父亲处理朝政。
受汉文化影响,努尔哈赤打算立嫡长子为太子。在褚英29岁时,努尔哈赤将其立为皇太子。若褚英能安守本分,他本应成为后金的第二位大汗。然而,褚英性格暴虐,不尊重开国五大臣,与诸弟不和。这引起了五大臣与四大贝勒的不满,最终被废黜太子之位。更糟的是,在被废后,他不仅没有反省,反而在父亲出征时诅咒五大臣与贝勒们,最终被努尔哈赤幽禁并处死。
次子代善则与兄长性格迥异。他同样立下不少战功,被封为"古英巴图鲁"。在褚英被废后,代善作为嫡次子被立为新太子。但他最终也让努尔哈赤失望了:不仅与继母阿巴亥暧昧不清,还虐待前妻佟佳氏所生的两个儿子,因此被废黜太子之位,成为后金"四大贝勒"之一。
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在儿子岳托与萨哈廉的劝说下,放弃争夺大汗之位,转而支持八弟皇太极。这一决定使皇太极成为后金第二位大汗,而代善则建立了大清第一王族——代善家族。在满清初期的八个铁帽子王爵中,代善家族占据了三个,可见其地位之高。
哈哈纳扎青的女儿东果格格也颇为不凡。11岁时她被嫁给栋鄂部首领何和礼为平妻,为其生下三个儿子。何和礼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其家族在满清初期与皇室频繁联姻,成为显赫的勋贵家族。
作为努尔哈赤的嫡长女,皇太极的长姐,东果格格在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固伦端庄公主,成为大清第一位固伦公主,也是辈分最高、年纪最长的固伦公主。她得到了太宗、世祖两朝皇帝的厚待,直到顺治九年病逝,享年75岁。
历史不会说谎,却常常保持沉默。哈哈纳扎青的故事正是如此。
作为努尔哈赤最初的情感依托,哈哈纳扎青在丈夫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了全力支持。她不仅倾其所有支持丈夫的事业,更为满清王朝奠定了血脉基础。然而,当王朝建立后,出于政治考量,她的贡献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努尔哈赤晚年曾有17位妻妾,但最初与他同甘共苦的哈哈纳扎青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尊荣。当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时,追封生母为皇后,却对嫡母避而不谈。在之后的清朝历史中,哈哈纳扎青的名字几乎被抹去,只留下"元妃"这个模糊的称号。
也许正是这种矛盾心态,使得后世关于哈哈纳扎青的记载如此稀少。一方面,她是不可否认的开国功臣;另一方面,她的存在又提醒人们努尔哈赤曾经的"弱势"地位。在一个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王朝里,这样的历史细节往往会被有意回避。
然而,无论历史如何记载,哈哈纳扎青对满清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她不仅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位贤内助,更是满清王朝真正的奠基母亲。她的子女在满清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位被历史遗忘的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回顾哈哈纳扎青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默默无闻却功勋卓著的女性。她在努尔哈赤最艰难的时刻给予全力支持,为大清王朝奠定了血脉基础,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让我们思考:在王朝更迭的宏大叙事中,那些被淹没的女性声音是否也应该被重新审视?如果你是努尔哈赤,会如何安排这位与你共患难的发妻在历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清史稿》,赵尔巽等,中华书局
《满洲源流考》,阿桂,清乾隆年间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内务府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代官修
《佟氏宗谱》,佟氏族人修编
《满族通史》,关嘉禄,辽宁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