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与市民读者创作团队一起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锅店街,这也是本报“镜观津韵·城记古今”主题文化创作活动的首站,从“新景”中发现城市发展历程,在“老街”中寻味天津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锅店街,牌坊右首的小门脸儿,就吸引记者和创作团成员的注意——矗立着精美的铁艺护栏和精美的砖雕。
“这可是至今都隐藏在锅店街里的一‘宝’。”记者联系到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高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1910年(清宣统二年)的老地图,“这里标的是‘厘金税局’。”他介绍说,厘金税是清咸丰皇帝为解决国库空虚,在水陆要冲设卡,征收货物税和过境税,开启了中国商业税的征收先河,“但后来各省自行其是,造成厘金税率混乱、重复征收,厘金税成为百姓深恶痛绝的恶税之一。”
高伟说,“厘金税局”之前,这里曾是一家银号,八国联军作为第一家官银号庆善银号所在,后来新官银号设立,此银号才关门。“厘金税局”后,这里还做过义盛和颜料庄,“此前,锅店街估衣街许多店铺后门开在了城墙根,老城拆除修完北马路后,许多店家就把后门改为前门,于是,才有了北马路的繁荣。”
“在天津建城之前就有了这条街。”高伟介绍说,后来这条街上有很多店铺卖瓷器及各种炊具,老百姓才起了“锅店街”的名字,“天津八大家使用的碟子碗等细瓷,都是从锅店街购置的。”
随着时代更迭,眼镜店、皮货店、南纸局、戏装店、鞋帽店、茶叶店、药店等一度兴盛。高伟曾多次走访这条街,包括瑞蚨祥鸿记、“厘金税局”旧址之外,他说还有很多“宝藏”老建筑,比如泉祥鸿记茶庄,“那也是瑞蚨祥鸿记的买卖。”锅店街是总店,“现在还能看到部分原件。”
1935年设厂的诚文信德记文具店也在锅店街上,创始人郭尧庭成功研制出的墨水,打破了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鸵鸟牌”墨水,那可拥有几代天津人的情怀。这里也有着不少惨痛往事,咸丰年间北门外着了一次大火,蔓延到估衣街、锅店街一带;1921年,正月十四的“壬子事变”,让曾经热闹的灯会习俗停滞。
600多年的锅店街,记录着天津商业发展的历程,也让每一代天津人,有着不同买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