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张辽(169—222)字文远,汉族,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 昔日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
张辽
曹操接纳张辽,只是看中了并州骑兵。
曹操打下徐州后,吕布及其麾下将领惨遭俘虏。除吕布之外,曹操曾看中两位大将,他们分别是高顺与张辽。经过一番抉择,曹操斩杀高顺而收降张辽,这令许多人大为困惑。
不少人在看待这件事时,多从两人性格、能力等方面入手。但从兵种角度,笔者得出一个颇为有趣的结论:曹操接纳张辽,或许是看后者手中握有的一支骑兵部队。
在《三国志》中,唯有吕布一人号为“飞将”,可见他的马上功夫,应当十分了得。当初,吕布杀死丁原,并继续以“骑都尉”之职统领并州铁骑。凭借这支来自边境的强大骑兵,吕布在战争中无往而不胜,很快便立下赫赫威名。由此可见,并州铁骑是当时难得一见的精锐之骑。
吕布被董卓升迁后,这骑都尉一职,便由张辽继承了。试想一下,吕布以骑都尉统领并州铁骑,张辽是否也有资格统领这支部队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吕布手下另一位大将高顺,其训练的陷阵营,是一支重型步兵。
张辽
王粲在《英雄记》中说:
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汉末骑兵以主要以轻骑为主,虽然也有带上盔甲的战马,但其负重过高,无法发挥出骑兵优势。所以张辽与高顺二人,前者主骑兵,后者掌步兵,属于各司其职。
巧合的是,曹操也担任过骑都尉。或许是这段经历,令曹操对骑兵无比青睐。更何况,曹操还擅长闪击战术,这同样离不开骑兵的支持。正因如此,张辽手中的并州铁骑,以及他本人指挥骑兵时的丰富经验,或许是曹操接纳他的一个主要因素。
事实证明,曹操又一次做对了选择。张辽在骑兵上面优秀的指挥能力,令曹魏政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而受益匪浅。曹操能顺利收复东海,便离不开张辽、于禁等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让张辽不敢交朋友。
三国时期李典与乐进,他们与张辽的关系很差。
《三国志·李典传》便说: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
张辽是降将出身,还带有并州铁骑。对于生性多疑的曹操来说,他本就是不稳定因素。倘若张辽再与其他武将关系很好,曹操还敢再信任他吗?
?
张辽“出卖”关羽,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见于《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傅子》:
“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关羽在曹操麾下时,有离去之意。曹操得知后,便令张辽前去打探消息。关羽将张辽当朋友,便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
张辽
而对张辽而言,他明知直言可能会害死关羽,但依旧选择如实向曹操禀报。或许,这是曹操对张辽的一个试探,但后者的做法显然是表明:自己只会忠于曹操一人。
综上,曹操对张辽是半信半疑的。一半信任来自张辽的表态,一半怀疑是在意他的降将出身。
五子良将之张辽很威风,但也有自己坎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