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钦送唐僧,到了两界山,突然,有声音传来:“我师父来了,我师父来了。”如雷般 声音,吓了刘伯钦和唐僧一跳。刘伯钦就对唐僧说:“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
刘伯钦在这里提到了王莽篡汉,这是全书最重要的时间线之一。王莽篡汉发生在公元8年。而唐僧取经发生在贞观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39年。若以此推算,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631年。但孙悟空却经常说自己在山下压了500余年,这时间线明显对不上。作者为何还要提王莽篡汉?
王莽是新朝的皇帝。西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再加上当时的皇帝汉哀帝也比较昏庸。于是人心思变,都希望出现一个明君。汉哀帝死后,9岁的汉平帝被王莽立为皇帝。不到1年,汉平帝就去世了。汉平帝死后,王莽代天子临朝,被称为“摄皇帝”。公元8年,王莽兵不血刃,被群臣拥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新,自此西汉灭亡。当然,王莽的新朝国祚也很短,公元23年,王莽被绿林军所杀。
刘伯钦说的话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王莽篡汉的时候,天降此山,山下压了一神猴。也就是说,是王莽正要或者刚好篡汉的时候,天降了山。那这样的话,就等于五行山是在西汉末年出现的,当时当政的是汉哀帝和汉平帝。作者或许是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比作王莽篡汉。那孙悟空是王莽,反过来,玉帝就是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和汉平帝。
第二种理解,是王莽篡汉后,天降五行山。也就是说,五行山是新朝时候,从天上降下来的,也就是当时当政的是王莽,反对王莽的是谁?是绿林军的刘秀。也就是作者把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比作刘秀。那么,王莽就是指玉帝。
其实,指谁不重要,作者或许是在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西游记》中,玉帝是三界之主,玉帝就相当于三界的统治者。对应到真实的历史中,玉帝就是当时的皇帝。无论玉帝是汉哀帝,还是王莽,社会背景都是相似的。
西汉末年,汉哀帝当政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各地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王莽当上皇帝后,这些现象并没有改观,王莽也进行了改革。但是,王莽的改革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王莽还反复无常,政策经常改变,让百姓无所适从。制度本身的弊病,给拜谢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旱灾、饥荒四起,王莽让百姓煮草根吃。饥饿的灾民不得不起义,绿林、赤眉相继揭竿而起。起义军攻入皇宫后,杀死了王莽。
其实,我认为这倒挺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攻入了通明殿,被忠诚的王灵官所挡,最后被如来收服。
孙悟空
而王莽同样如此,当时起义军攻入皇宫后,王邑和他的儿子王睦奋勇抵挡起义军。王睦当时还想逃跑,被王邑拉了回来。当然,最后王氏父子都战死了。巧的是,王灵官也姓王,作者给王灵官的评价为,“赤胆忠良名誉大”,这个评价给王邑同样合适。
王莽指谁并不重要,无论是指玉帝,还是指孙悟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当时是一个乱世,是民不聊生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而这才是作者想要暗示的内容。若以此暗示,那玉帝统治的三界,同样是一个乱世。小说中,也确实如此,花果山,还有一路上取经的妖王都很多,这些妖王实际上就是割据政权。
作者在第一回就进行了暗示,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孙悟空找到水帘洞后,对猴子们说了一句话:“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一句省得受老天之气,也只有孙悟空敢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