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来到近代,西欧各国纷纷开展了本国内的社会变革,其领域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最终在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引领下奠定了自己强大的基础,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实施自己的殖民活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虽然亚洲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一种落后蒙昧的状态,维持着一种较为封闭的姿态,
但已经有部分国家的思想渐渐发生变化,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而它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海国图志》一书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日本国内长期以来都拥有一种华夷观念
1、日本构建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华夷观念
作为东亚地区在国力方面处于顶端地位的国家,
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东亚地区维持着自己的霸主地位,说是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主导者也不为过。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丰富的文化为这一局面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而当这一局面最终形成后,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又随着中国强大的武力传播深入到各个国家当中去,现如今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都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
而在所传播的思想内容中,一种以中国为主导,包括所有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其他国家在内为附庸的华夷观念则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也就是说,中国是老大的思想变得深入人心。
但是,对于这一观念,日本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却陷入了一种更为纠结的境地。一方面,
日本最早从汉朝时期就已经向中国表示臣服,当时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还因此得到了汉朝赐封的金印
。
之后在唐朝时期,由于日本在白江村战役当中惨遭失败,它不得不再度向中国表示顺服,并在此后开启了长达数百年全方面向中国学习的过程。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日本作为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之下的一份子,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就如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国一样,称臣纳贡就是日本应该做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日本在中国面前又保持了相对程度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军事上,日本本土的文化也使其不至于陷入全盘汉化的境地
,日本因此并不愿意接受中国华夷观念当中自身处于东夷的这一文化层面的屈辱性地位。
此后随着中日两国国力对比的变化,如元朝时期日本打败了来犯的元朝军队,明朝晚期主动发动对于朝鲜的战争,日本在文化层面变得更加膨胀,对于中国也已经不再是如以往那般尊重,对于原先的华夷观念自然持不屑的态度。
久而久之,日本国内便试图建立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华夷观念,可谓是完全突破了中国华夷观念的框架。
最后,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来看,日本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自己才应该是正统的极好借口。纵观当时的东亚三国——中国、朝鲜和日本,其中朝鲜尚且不提,几乎一直都处于一种附属国的地位,自然无法竞争中华正统。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力相比之下最为强盛,但中国国内的政权却经常发生更替,
尤其是在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时,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造成了相当剧烈的冲击
,以至于连朝鲜都开始鄙夷中国了。
反观日本,虽然其内部政权在实际上也在不断发生更替,表面上却是天皇万世一系,“皇统连绵而与天地共无穷”。这正统性直接溢出天际,为其建构自己的华夷观念提供了一定合理性。
2、日本的华夷观念是以自己为中心
如果探究日本建立日本型华夷观念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出非常多乃至其实就是完全照搬的来自中国的内容。作为同样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份子,日本人在建立这一观念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如何在凸显出自身地位的同时,又去除掉有关于中国的部分。
当最后的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显然并没有被解决好,
“其(日本)教化所及之处,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酋帅,无不分别上书输贡”。
要知道,
这些国家当时完全是在以明朝为中心,因此说日本这完全是在胡扯也不过分。
虽然这种将日本与中国置于同等地位的尝试遭到失败,但日本学者并未就此放弃。相反,
他们的想法变得更加大胆,甚至开始直接将日本作为整个东亚的中心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在文化上的地位已经赶不上日本了。
另外,日本的儒家学说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去除中国内容,并在之后呈现出愈加本土化的特征。而为了维持自己的正统性,避免所谓神圣的日本遭受到来自夷狄国家和民族的污染,日本统治者推动日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型的华夷观念还为日本实施闭关锁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海国图志》的传入对日本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
1、日本吸收了《海国图志》当中的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在英法美等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完全无法自主,整个中华文明也正是在这时迎来了自身最为黑暗的时刻。在当时的人看来,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在科学技术层面处于一个绝对的落后地位。
因此,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就成了时人的主流看法,魏源的《海国图志》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在这本书当中,魏源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风貌、文化背景等内容,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更是贯穿全书,试图改变当时中国人的思想以促进国家的强盛。
然而,令魏源没有想到的是,《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所取得的成效却完全不如在邻国日本的巨大。
当《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之时,立即受到了大量有识之士的重视,
尤其作为统治阶级的幕府更是对该书中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阅览
,如如何加强海关防护,美国与德国等世界主要列强的基本国情。
仅仅在从一八五四到一八五六的两年间,《海国图志》在日本的翻译就已经有了多达二十多个版本,足以反映出其流行程度。
之后随着《海国图志》成为私塾的教育内容,其流行程度进一步加强,在中下层平民之间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推动民间思想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日本
型
华夷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受到日本
型
华夷观念的影响,日本在近代来临之时也同中国一样采取了相当消极的闭关锁国政策,日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因此大幅度拉开,这一情况直至幕府末期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随着《海国图志》的流行,大量日本学者开始意识到日本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差距,并且转向对国家开放一事持支持态度。
如原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佐久间象山和横井小楠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忠实拥护者,
但就是在阅读了《海国图志》后,其思想发生巨大转变,成为日本开国论的代表人物
,“其于世界地理茫无所知之幕末人士,其功劳不可没也。”
另外,《海国图志》的存在也为日本国内的社会改革方向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随着幕府统治陷入极度的黑暗腐败,再加上受到西方列强的刺激,日本国内陷入一种混乱的阶段。是否要推翻幕府?推翻幕府后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日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这些问题都成为当时日本国内在思想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海国图志》的存在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不仅大量阅读过《海国图志》的有识之士纷纷加入了日本社会改革的队伍,加强了改革派的力量,
他们从《海国图志》当中所学到的诸多知识更为之后指导日本社会进行下一步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国图志》起了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作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近代列强的冲击下,其有别于中国的日本型华夷观念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并最终在包括《海国图志》一书在内的诸多因素下得到颠覆。
虽然从成书的目的来看,魏源绝没有想到自己的书籍竟然能够在异国的日本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但日本最终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展现出了魏源的智慧——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不可行。
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走向富强的道路,虽然与欧美各国仍然无法相提并论,
但这已经是它在困局当中能够做到的最大改进,也是无数日本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们的艰辛成果。
参考资料:
《<海国图志>与日本世界观念的重构》——张晓刚、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