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学良的评价其实是有定论的,尽管有人说他是花花公子,有人将日本人侵华归罪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或者是说他秉承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衣钵,将东北拱手出让,是民族的罪人。
但他东北易帜,使得中国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以及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的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仅这两件事,就足以让他在中国青史留名,万世遗芳。
张学良 于凤至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上述这段话是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对张学良的评价,他的这一席话,应该是将人们对这位少帅的看法一网打尽了,花花公子是张学良最显著的标签,而将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两项桂冠戴在张学良的头上,则稍稍有些不搭的感觉,却也说不出是哪儿不对,更找不到能有合适的词替代。
张学良,字汉卿,东北王张作霖之子,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皇姑屯事件”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统一,也让民众免于战乱之苦。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因率东北军退入关内而饱受国人责难,在奉命围剿红军时,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后被蒋介石长期软禁,恢复自由后移居美国,于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0岁。
纵有班迁史笔,汗青不尽功勋。内外长城相共帜,捉放恩仇顿释冰,转轮天地新。
千古豪雄无数,传奇谁比斯星?面死等闲任毁誉,唯献丹心华夏兴,壁还有后生。
这是原解放军报社宣传部主编王佐邦先生的一首词,名为《破阵子·缅怀张学良将军》,在众多怀念张学良的诗文中,我认为这首写得最有情怀,当然,蒋介石肯定是非常不喜欢的。
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最具传奇性和戏剧化的人物,而就他自己来说,则绝对是个悲剧人物,如同他自己所言,我的生命是从21岁到36岁,之后便没有了。
这是因为,近半个世纪的软禁,早已将他的生命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院落中,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再也不见了张少帅的身影,只有那些八卦和传闻,被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张学良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接替了老爸的位置,执掌东北帅印后,他便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首先是张学良在张作霖归西的一周后,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使得中国在形式上得以统一,此功勋,天之大。
其次是他自毁长城,将老爸留给他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两员大将铲除,本想以此立威,却造成了东北军的人心散乱,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再有就是半年后,血气方刚的他宣布收回中东铁路,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了苏联人在东北的商业机构,引发了苏联军队的进攻,史称“中东路事件”。
苏联红军
不得不说,张少帅的这通操作实在是太孟浪了,以东北军的实力,如何能打得过如狼似虎的苏联红军,只能坐下来重新谈判,一阵地赔礼道歉后,又恢复了苏联在东北的利益。
最后是张学良借调停中原大战之机,助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和阎锡山,捞了一堆的虚名后,陷入了华北与西北的纷争之中。
日本军队入侵沈阳
结果就是当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主力都在关内,让日本人轻松地占领了东北全境,不久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了伪满州国,使得东北彻底地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也成为日后全面侵华的后方基地。
作为当时站在中国的风头浪尖上的张学良,尽管他无比英明的易帜,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但坐拥几十万东北军,将大片的东北丢给日寇,成为他们进攻中国的战略基地,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原谅的。
对于不抵抗就撤进关内的原因,现在是归于他执行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然而, “不抵抗命令”从何而来,却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的,蒋介石只是一再声明,“此非对日作战之时”,因为,他的心思是先要剿灭“心腹大患”的红军,对于日本的侵略,则需要假以时日做准备,比如装备60个“德械师”等等。
德械师
但是,蒋介石也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不放一枪就丢失东北,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汪精卫曾带去蒋介石的亲笔信,要求张学良至少在山海关同日本人打一仗,就如同后来守卫南京一样,但是遭到了张学良的拒绝。
而张学良自己对之所以放弃东北的叙述中,则是前后矛盾,混乱不堪,他在接受采访时曾明确说这,“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还曾言之凿凿的说道,“是我下的,在医院里下的命令,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东北军
然而,不久后又说,“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这些说法,给人以“反复无常”的感觉,不知道事情的真伪究竟是如何。
然而,在张学良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由此来看,造成东北沦陷的恶果,大概率是张学良自行其事所为,不管真相为何,反正这“不抵抗将军”的名头,张学良是背定了,以至于民国元老,时任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在报纸上刊登了一首打油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首诗中共出现了三个女人,即赵四小姐和朱五小姐,以及大名鼎鼎的影星胡蝶,尽管与事实大有出入,却道出了张学良流连花丛,不以国事为重的事实,发泄的是民众对张学良不抵抗的强烈不满,尽管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但是,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能作为守土有责之人的托词。
正是在背负着骂名的重压下,张学良最终发起了“西安事变”,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促成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抵御外寇的统一战线,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也使得蒋介石剿灭陕北革命根据地愿望的破产。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里程碑般的事件,当时数十万的东北军被蒋介石逼着,放着霸占着故乡的日本人不打,来到陕北打红军,心中的不平是可以想象的,打回老家去,是他们心中永远的企盼。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乘飞机来到了延安,同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周先生表态说,“蒋先生如果不剿共,领导全国抗日,他还得拥护他,他还是领袖。”
而此时的蒋介石,对东北军和西北军围剿延安不力的事实也大为不满,意欲将他们调往福建和安徽,然后调集数十万中央军,一举解决他的“心腹大患”。
12月4号,蒋介石带了一批大员再度来到西安,进行“剿匪换将”的布署,张学良在苦劝团结一心打日本无果后,遂同杨虎城一起进行了兵谏,活捉了蒋介石。
接下来的经过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敌的全面胜利。
而蒋介石对张学良是恨之入骨的,没有张学良,也许他就解决了“心腹大患”,没有张学良,他也能以全国领袖的身份领导人民战胜日本,没有张学良,他就不会败退到台湾当岛主,反正,张学良坏了他的大事,搅乱了他布的好局,功亏一篑,当然,这只是蒋介石的认为。
于是,当张学良送他回南京后,他便将张学良扣押并软禁了起来,好在蒋介石除了剥夺张学良自由外,其他还算是礼遇有加的。
从1937年1月1日张学良被监禁在孔祥熙家里算起,一直到1990年恢复自由,张学良同一直陪伴在身边的赵四小姐,一起度过了54年的软禁生活,从大好年华的全国海陆空副总司令,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
年轻的赵四小姐(左三)
1995年,夫妻二人侨居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陪伴了张学良七十多年的赵四小姐逝世,终年88岁,这样一份厚重的陪伴让后人看到也不禁动容,她的爱曾经温暖了一个落魄男人的心。
失去了赵一荻的张学良,从此闭门不见人,时常会自己默默流泪,第二年,他也追随而去,享年整整100岁。
囚禁中的张学良-台湾清泉
基于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赤子之心,共产党人是将张学良放在爱国将领的层面来看待的,如周恩来先生评价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曾经,在全国解放前夕,云南的卢汉扣押了蒋介石的心腹张群,然而后来又将其放走,闻讯后的周恩来大为遗憾地说道,如果不放张群,至少可以换回张学良;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的功绩,是永存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