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史学家把大清描写成为帝国主义入侵的可怜受害者,其实这个也不完全客观,因为大清本身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他也是世界豪强,在被入侵之前,他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版图扩张,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本版图。
在大清帝国强盛的同时期,世界同时有莫卧儿帝国、莫斯科克诺夫王朝、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这些帝国都在扩大范围,并在统治范围内实行极权管理,并超越族群进行民族融合,与大清帝国在做同样的事情。
在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帝国的同时,世界上的很多帝国也在遭受入侵,因此大清帝国不是唯一遭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帝国;相反在在遭受入侵之前的半个世界,大清帝国还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入侵周边邦国,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清帝国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了后继者。
大清帝国在建立的初期,拥有积极的进取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通过积极的对外战争,拓展国家的边界,尤其是康熙皇帝在海战中收复了台湾。
大清帝国的晚期,虽然没有在版图面积上再有所建树,但是也尽可能的通过内部改革,试图支撑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大清帝国通过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到西洋各帝国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治国理念的洋务运动,就表明了帝国的继续称霸之心。
在光绪皇帝时期,试图模仿大英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来挽救帝国的衰败。
大清帝国虽然晚期积弱,但是内心依然想继续维护东方霸主的地位,试图通过一些列的措施,继续维持政权。
这就表明大清帝国在灭亡前,也积极参与了与世界上其他帝国的竞争,只不过由于落后的治国理念和落后的科学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