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守陵人"吗?就是那些日夜守护着帝王陵墓的人。
可能你会想清朝都亡了一百多年了,还有人守着那些破土堆干啥?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探究竟,看看这些神秘的"守陵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清东陵:守陵人的兴衰与陵墓的沧桑
陵园规模:一眼望不到头的皇家陵寝
清东陵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啊。
它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是清朝皇帝及其亲属的陵墓群。
说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大。
它占地面积足足有8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00个足球场那么大!
当你站在清东陵的入口处,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古柏参天,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
陵园内一条长长的神道蜿蜒而去,两旁是栩栩如生的石像生。
走在这条神道上,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清朝。
这么大的地方,要是你负责打扫,估计连扫帚都得磨秃噜皮吧?
光是走完整个陵园,恐怕都得花上好几天时间。
更别说要仔细清理每一个角落,修剪园中的花草树木了。
这么大的地方,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守得住的。
清朝守陵人:皇帝的亲信,世代相传的职业
那么谁来守这么大的陵园呢?在清朝时期,这可是一份香饽饽的工作。
守陵人的身份可不一般,他们是世代承袭的清朝旗人。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信。
康熙年间一位年轻的满族旗人被选中担任守陵人。
他穿着整洁的蓝色长袍,头戴官帽,神情庄重地站在陵园门口。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和他的后代将肩负起守护皇陵的重任。
这份责任将会一直传承下去,直到朝代更替。
这份工作待遇优厚,由内务府直接拨款,比普通老百姓强多了。
每个月他们都能领到丰厚的薪俸,足够一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
不仅如此他们还享有其他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赋税等。
写作不易,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每天作者写作超过12小时,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5秒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他们的工作内容说起来简单,就是看守陵墓,防止盗墓,定期打扫。
听起来是不是很轻松?
每天巡视陵园,确保一切安好;
遇到重大节日或皇帝驾临,还要打扫得一尘不染,焚香祭拜。
悠闲自在的日子:守陵人的"副业"
确实当时的守陵人日子过得可滋润了。
悠闲自在不说,有些人还会搞些
"副业"
。
有的守陵人会利用空闲时间在陵园附近种些果树或蔬菜,
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卖些余剩的农产品赚点外快。
有的守陵人则凭借着自己在陵园工作的特殊身份,成了当地的
"导游"
。
虽然普通百姓不能随意进入陵园,但有些达官贵人偶尔会来此游览。
这时守陵人就能充当向导,讲解陵园的历史和轶事,赚取一些额外的报酬。
还有些守陵人,利用陵园中丰富的草药资源,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医术。
他们采集陵园中的药草,为附近的居民治疗一些常见病症,既赢得了尊重,又增加了收入。
这工作一干就是好几代人。
祖祖辈辈都在这陵园里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如何照看陵园,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接过了守陵的重任。
可以说守陵人这个职业,就是清朝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王朝末日:守陵人的困境
好景不长啊。
1911年清朝轰然倒塌。
守陵人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
一位年近五旬的守陵人,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守陵人,他从小就以此为傲。
可现在他站在陵园门口,看着熟悉的景色,心中充满了迷茫。
朝廷不在了谁来发放他们的薪俸?谁来维护这片陵园?他该何去何从?
有的守陵人家中还存有一些祖辈传下来的古董字画,
不得不忍痛割爱,拿到市集上换取生活所需。
更让人心痛的是有些人甚至偷偷砍陵园的树木换钱,真是沦落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蹑手蹑脚地在夜里进入陵园,砍下几棵百年古树,然后悄悄运出去卖掉。
每砍一刀他们的心里都在滴血,可为了生存,他们别无选择。
孙殿英盗墓:守陵人的无助与绝望
就在守陵人们朝不保夕的时候,1928年4月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发生了。
"东北王"
孙殿英带着他的军队,闯进了清东陵。
他们的目标可不简单,直接奔着乾隆和慈禧的陵墓去了。
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包围了陵园,大炮对准了陵墓。
守陵人们惊恐万分,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试图阻拦,但都无济于事。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们用炸药炸开陵墓的大门,冲进去大肆搜刮。
这一掏可了不得,整整装满了30辆大卡车的宝物!
金银珠宝、玉器字画、皇家用品,应有尽有。
清东陵可是历经247年才建成的,埋葬了161位清朝皇室成员,
包括顺治、康熙、乾隆、慈禧等重量级人物。
这下可好几百年的积累一朝被盗。
当时的守陵人们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散。
他们守了几百年的陵墓,眼睁睁看着被人洗劫一空,那心里得多难受啊。
有的守陵人当场就晕了过去,有的则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为自己没能保护好祖先的陵寝而自责。
更别提当时刚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了,听说这事后气得跳脚。
他四处哭诉向国民政府写信抗议,试图挽回损失,可惜无人理会。
这位末代皇帝,连自己的祖宗陵寝都保不住,真是可怜又可悲。
新中国成立:守陵人的新生
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守陵人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
在土地改革中,他们分到了田地,开始自食其力。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守陵人,第一次拿起锄头,笨拙地在自己的田地里耕作。
他的手上起了血泡,腰酸背痛,但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因为他知道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了。
政府还派人教他们种地,帮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
农业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播种、施肥、灌溉,如何防治病虫害。
慢慢地他们的庄稼开始茁壮成长,收成也越来越好。
这些曾经只会守陵的人,现在也能种地糊口了,真是不容易啊。
他们的孩子也有了新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守陵这一行。
有的去上学读书,有的学习技术,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物保护:新时代的使命
与此同时国家也没有忘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
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被破坏的陵墓进行修复,
还加强了安保措施,防止类似的盗墓事件再次发生。
一群考古专家和文物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在陵墓中工作。
他们用精密的仪器检测墓室结构,用特殊的材料修复被破坏的壁画和雕塑。
每修复一件文物,他们都感到莫大的成就感,因为他们在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做贡献。
安保措施也大大加强了。
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安装在陵园的各个角落,警卫24小时巡逻,确保陵园的安全。
这一系列措施为我们保存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现代的"守陵人":专业人才的集合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现在还有
"守陵人"
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现代的
"守陵人"
可和清朝时期大不相同了。
首先他们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再是世袭制的旗人,而是由国家文物保护机构选拔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考古专家,有的是文物修复师,还有的是历史研究员。
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博士,满怀激情地来到清东陵工作。
她每天都在陵园中探索,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陵墓的结构和历史。
她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因为她知道,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等待她去揭开。
这些现代
"守陵人"
都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他们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掌握最新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历史知识。
其次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大不相同。
现在的
"守陵人"
有专门的宿舍,环境舒适工作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
他们有先进的实验室,可以进行文物分析和修复;
有完善的办公设施,可以撰写研究报告;
还有专门的接待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待遇是有保障的。
工资由国家按时发放,福利也很优厚。
他们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有带薪休假。
这工作是不是比以前强多了?
再说说他们的工作内容。
现代的
"守陵人"
可不只是看门打扫那么简单。
他们要进行文物修复、考古研究,还要接待游客,讲解历史知识。
可以说他们既是守护者,又是传播者,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他们的工作让沉睡的历史变得鲜活,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清朝的世袭旗人到现代的专业人才,
"守陵人"
这个角色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却始终未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信息来源:
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刻在骨子里的守候——中国新闻网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