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道光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无不受到社会重大政治变革的影响,不少文人墨客冲破旧的艺术的束缚,纷纷寻求新的艺术格调。这一时期的书法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开拓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广阔天地。在我国书法史上,称此期为“碑学期”,形成了碑学兴而贴学不废的书法兴盛之势。“在浩若烟海的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随取一家,潜心揣摩,参以己意,足成新体。博采众长,则仪态万千,令人目迷心醉。”(《中国书法简史》)因此,这一时期个人风格突出,有成就的书法家极多。宋其端就是这一时期齐鲁名气大振的书法家之一。
宋其端(1848-1915),字伯庄,一字墨庄,青州府乐安县祥吉杨庄(今山东广饶县西营乡杨庄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曾任博平(今山东茌平)县训导。
宋其端从少年时代就对其书法独有所钟,上至汉魏六朝,下到唐宋各家诸石刻,均临摹殆遍,每学一家,不到逼真不肯罢休。在长时间的临摹中,他取各家之长,将用笔、结字与真、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独成一家。其书法奇、古、怪、特,既不失工整庄重之气,又具飘逸之势,时人称其“不啻与郑板桥氏相上下”。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宋其端不仅文笔隽秀,且乐于公益活动。凡修桥补路立碑之事贤孝节烈颂德之时,有求必应,每每均仔细撰文或书丹。因此,他书写的碑刻、拓片流传甚广,留给后人的书贴甚多。“由是北起长城,南尽长江,东岳西海无不知有宋其端矣”,海内鉴赏家将其书法列于清代诸大家之林。
现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的《重修山东新清河记》碑,是盛称登、 莱、青三州道尹盛杏荪治理小清河之功的功德碑。清光绪十七年——十八年(1891—1892),清政府责令登、莱、青三州道尹盛宣怀(字杏荪)治理小清河。这是清代对小清河治理规模大而最成功的一次,耗银约44.29万两。通过这次治理,船只可由羊角沟海口直达历城(今济南)黄台桥,奠定和扩大了小清河今日之基础和规模。
为了表彰盛杏荪治河之功,全县绅民决定立碑以示颂扬。碑文由赐进士出身、本邑人成象乾撰写,举人宋其端书丹。此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原镶在城内旧书院墙内。此时宋其端46岁,属成熟期的作品。该碑记共三块,现存首、尾各一块,为长方形横碑。每块长99厘米,高33厘米,厚12.5厘米。通篇正楷书写,字体工整,每组4行,满行9字,每字1.5厘米见方,一气呵成,其书法功底可见一斑。
由于宋其端大名远扬,又善求,因此,民间收藏书法作品者大有人在。现将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的几幅主要作品作以简要介绍。
《念奴娇·赤壁怀古》行书屏轴 纸本,共4幅。每幅纵144厘米,横37.5厘米。款识:“右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岁在戊戌仲冬之月再旬又六月,书于宽河之奢摩它庵召奉。仁圃宗姗大人之嘱,侄其端。”钤阴文“其端之印”,阳文“宋氏伯庄”二印。
戊戌仲冬之月再旬又六日,即清光绪廿四年(1899)11月16日,其端时年50。
该作品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全文,通篇刚劲有力,用笔流畅,书写审慎,既体现了书者个人结字特点,又不失其章法,整个作品布局得当,4幅浑然一体,是宋其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对句行书轴纸本,纵128厘米,横62厘米。文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款识:“丙申春月,宋其端”。钤阴文“其端之印”,阳文“宋氏伯庄”二印。此轴书于清光绪廿二年(1896),其端时年48岁。该作品字体较大,笔划较单细,但不失其结字之独特。作品之内容表述了宋其端其书法独成一家的内涵,也是作者书法的座右铭。
《忍、默》书轴 纸本,横轴。纵65厘米,横127厘米,款识:“宋其端”,钤阴文“其端之印”,阳文“宋氏伯庄”二印。右上角钤一椭圆形竹子图案朱印,无书写时间。
此作品题头为“忍”、“默”二大字,后为黄山谷(黄庭坚)对“忍”、“默”的精辟解释:“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从文印推断可能其端50岁左右的作品。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宋其端扎实敦厚的书法功底和不拘古法、善于创新的时代意识。这是宋其端书法作品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王明亮
内容来源:《广饶文史集粹》
编辑:马雪敏
编审:孙姗姗
监审:王军艳
#理响黄河口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 #挑起大梁走在前 #我们的新时代 #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