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等六项国内考古项目和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考古项目获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考古是对历史的追问和探寻,串联起中华文明的颗颗明珠。当前,随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实施,不断出土的考古新发现,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证。考古发现不仅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古代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理解未来的中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面向未来,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持续加大对于考古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景深,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
筑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实根基。我国是考古大国和文物大国,全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见证了千百年岁月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国考古技术日新月异,文物保护技术也有很大提升。全国相关机构的几百个科研团队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体系构建、石窟寺及墓葬壁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和技术突破,有效保护了各类文物的安全。着眼未来,要加大考古工作对于科技前沿技术的引入,改善文物发掘的条件,提高发掘效率,同时,进一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创新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魅力。当前,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兴起,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为更多人了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可能。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数百件新出土“重器”首次展出、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方舱”,不仅呈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更通过全面提升观展体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历史文化盛宴。运用数字化新技术等开发新功能和新业态,让历史文化遗产以更巧妙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能够引导大家更好地认识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着眼未来,要坚持数字化赋能,提升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发挥好多种传播手段的作用,运用AI、直播、短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推动文化遗产有力传播,真正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
深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在世界各地,我国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为各国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提供援助支持。在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共同“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在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他们用手中的工具和心中的热忱,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着眼未来,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深化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