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喜洲有着深厚情缘!两者的情缘从抗战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段情缘主要源于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在抗战时期的西迁办学经历。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随着武汉会战打响,华中大学(当时位于湖北武汉)迫于形势开始辗转迁校办学。经过长途艰难跋涉,华中大学师生于1939年3月16日抵达大理喜洲。在喜洲大慈寺等地点紧张筹备后,于同年5月1日正式开学。
华中大学在喜洲期间,利用大慈寺、奇观堂、张氏宗祠等房舍作为教学和生活设施。其中,奇观堂被用作图书馆,大慈寺大殿则成为学校礼堂和教室。华中大学在喜洲设置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三院”,以及中文、外文、历史、经济、物理、化学、生物、教育等“八系”。
在喜洲期间,华中大学的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潜心教学,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例如,物理系拼装了云南西部第一套发电系统,化学系改进了当地蓝靛染料的提取工艺并引进了制革技术,生物系则开展了对苍山、洱海动植物的研究并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此外,多位学者还撰写了关于白族文化、西南边疆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论著。
华中大学西迁喜洲后,受到了以严子珍、董澄农等喜洲商帮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热忱欢迎和支持。他们不仅资助了学校搬迁的路费,还动员村民腾出房舍供学校使用,为华中大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喜洲办学期间,华中大学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学校开展了多种社团活动,如国文学会、英文学会等,并创办了《苍洱半月刊》等期刊。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抗战胜利后,华中大学返回武昌。但新中国成立后,以华中大学为主体的华中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市保持了多次互访和合作。例如,2008年在大理二中(原喜洲五台中学)落成了“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2016年在喜洲大慈寺内设立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并于2017年正式开馆。此外,华中师范大学还与大理市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大理二中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中,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喜洲的情缘是一段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交融的佳话。这段情缘不仅见证了华中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办学经历,也彰显了当地社会名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支持。同时,这段情缘也为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市之间的后续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带着这种对历史和前辈的敬畏,2025年2月13日,我们一行六人乘车抵达大理喜洲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中,校长杨锡平和校办主任何红康热情接待了我们。两人带领我们先参观了大理附中校园和校园内的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然后又带我们去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每到一处,无论是前辈学者还是历史事件都非常震撼,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华中大学为喜洲为大理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了文明的火种,延续了大学的文脉,功德无量!我们带领孩子和家长到大理喜洲寻访学习这段历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这里,我们也给喜洲镇政府提点意见,希望他们能够真正重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的建设和维护,因为是今年前打造的,很多资料和展陈内容没有更新,有点遗憾。但愿我们暑假再去参观,能够全新亮相,给全国的家长和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
(作者党波涛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大新父母教育研究院院长、新父母在线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