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晚清发生的大事一个接一个,在内忧外患的国势下,朝廷上下都在为富国强兵行动。一个洋务运动,一个戊戌变法,都是当时清朝为改变现状采取的行动措施。
可是按照当时的结果来看,似乎有点差强人意。
洋务运动算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办起来了,但在晚清腐朽的状况影响下,终究是没逃过失败。
此前的洋务运动,慈禧给出的态度不错。可反观戊戌变法时的慈禧太后,甚至只让其延续了百天,这其中有何缘由?
一、慈禧支持洋务运动
提及洋务运动,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很少会将慈禧太后考虑在内。
对于执掌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来说,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即使曾国藩等人再怎么做也是掀不起大的风浪的。
洋务运动搞不起来何谈影响深远。
总之,慈禧太后在晚清众多改革中发挥的是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把钱包看得非常紧,从她手中拨点钱想都不敢想,除非是慈禧太后自愿,恐怕其他谁都不能逼她。
洋务运动期间,各方面的企业也都有一定涉及,其中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军事上的,并且还有新式海军的发展。
这一方面得以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朝廷了。
或者说做不做得成,就要看慈禧太后支不支持了。如果不支持,相关军工企业将很难维持,更别说将新式海军建起来了。
但是根据当时洋务运动的发展状况,慈禧太后不仅支持了,还是大力支持的。
据说北洋舰队创建起来的时候,仅仅是一些战略装备就消耗了不少,这其中就是八百多万两白银的损耗,而且想要长久运行下去,军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240多万两的军费损耗。所以仅凭曾国藩等人肯定是拿不出来或是维持不住的,只有朝廷支持了,恐怕才能达成他们所需,而朝廷上下听谁的,那肯定是“慈禧”了。
反观戊戌变法,不能说慈禧太后不支持,只能说慈禧也很矛盾。列强侵略的步伐没有停止,甚至进攻还在不断加重,岌岌可危的清廷总也得变法图强。
这时的光绪皇帝已然成长了起来,对于自己手中的权势乃至国势的变化都有了他自己的考量。
当康有为等一众知识分子发起的维新变法被光绪知晓后,他兴奋不已,更想大张旗鼓的做起来。
如此“
明定是国
”的上谕颁布后,变法也便彻底开始了。而在光绪之前的皇帝是掌控在慈禧手中的,光绪此前同样也是。
慈禧看重钱财也更看重自己的地位,光绪都快要爬在她头上了,她果真会不为所动?
开始的时候慈禧可能还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实权还掌握在她的手中。
而光绪也就需要隔三差五的去给慈禧请安,不是说光绪有多尊重慈禧,只是他需要慈禧的懿旨,也便是关于变法的,只有慈禧首肯了,才能更顺利。
毕竟洋务运动慈禧的态度占关键地位,戊戌变法何尝不是。只是对于心急的光绪帝,慈禧太后恐怕不能如了他的愿。
二、为何破坏?
光绪帝对于变法下了不小的心思,简单来说就是急于求成,毕竟对于他的地位乃至国家形势而言,有利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在光绪帝接连下达数十条诏书后,我们就知其影响的范围不是一般的广。首先大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制度会被冲击到,那么众多权贵的利益也就失去很多。
他们到时会找谁说理呢?
那肯定是到慈禧太后面前好好参上光绪帝一笔。这样一来,慈禧的地位被波及,再加上左右权贵们的哭诉,慈禧只会觉得光绪帝越来越不懂事了。
简单来说就是越来越不听话了。不仅没有经过慈禧的同意就擅自做主,而且还将一些守旧官员进行裁撤,重用的反倒是和他自己思想统一之人。
在慈禧看来光绪帝所做是在动她的势力,发展的是光绪自己的亲信。如果不加行动恐怕清王朝是要变天了。
由此慈禧再次独揽大权,光绪帝的一切努力归零。凡是与光绪帝亲近的知识分子终是没有落得好下场,比如谭嗣同等人便被处死。
这么看下来,慈禧太后的支持确实很重要,并且失败的原因也不乏影响到了慈禧的地位。
可真要深究下去的话,还有这样一个原因,也占据了决定性作用。
洋务运动需要经费,慈禧太后支持了。
而戊戌变法同样也需要,但慈禧还没有明确表态,并且当时的清廷恐怕早已贫瘠,他们想要得到经费难上加难或是根本就没有。
没钱如何变法?这时谭嗣同等人就想到了我国当时虽然没钱,可土地辽阔,将贫瘠、偏远的地方卖了似乎也不痛不痒。
如此,谭嗣同就有提到蒙古、新疆等地,更甚的是他还想着将其卖给侵略我国的列强。一边左宗棠还想着收复新疆,这边就想着将其卖了,显然他们不够有远见。
谭嗣同等人自然是只能提出来想法,想要真正实行下去,还得依仗光绪帝。随之也就会传到慈禧的耳朵里,虽然说经过慈禧太后的不平等条约不少,并且她还是个利己之人,但还不至于到卖土地的地步。
届时他国势力进入,慈禧太后所重视的权势果真还归她吗?所以慈禧太后的处决还是有一定考量的。
三、慈禧的矛盾
影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总归绕不开一个慈禧。慈禧虽然没什么大智慧,但手中的皇权却是没有丢掉过。而且在这期间,慈禧太后最岌岌可危的时候显然是列强威胁的时候。
矛盾越来越大,更也非常的尖锐。慈禧自然不能不顾惜清朝的祖业、江山乃至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皇位。
一时间列强侵略加强,慈禧恐怕存在更多的是“恨”,对于他国的欺负,慈禧也尤为焦急。
在这一背景下,慈禧本就与列强矛盾深远。再加上与光绪之间的矛盾,慈禧只能进行插手。
慈禧太后表面上“还政”,实际上的大权在握。让光绪帝本就不占优势,他掌握不了朝廷的大权,也就很难在一件事情上做成功。
总而言之,慈禧还是有一定底线的,而且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在收复新疆的事宜上,她也便让左宗棠做了起来。
结语
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复杂不已,她更多是后世认为的“千古罪人”。但在一些方面上我们也需要看到本质,更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至少有损我国利益的行为不可取,而慈禧也便不是没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