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熟悉梨白的小伙伴都知道,梨白很喜欢宋朝历史,之前分享的小文、小故事也以宋朝历史为主。
最近呢,朋友送了套二十四史,梨白又读上了新旧唐书,咱没有独特的见解但是有满满的分享欲,希望能把读到的历史写成小文、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前几天分享了正史第一奸臣许敬宗,他之所以被称为奸臣,“事迹”之一就是“拱”
武则天
上位成为了皇后,因此遭人不耻。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最后确实上位了,她上位了就肯定有人会被挤下来,这个被挤下来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王皇后
。
贵不可言,唐太宗挑中的儿媳妇
咱们学过历史都知道门阀制度,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门阀制度影响深远,隋唐时期对于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还具有一定的重要影响。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有点不明白怎么说着王皇后又扯到了门阀制度呢,答案很简单,因为
王皇后就是唐朝门阀制度的“产物”
。
门阀制度到了隋唐虽然影响不如魏晋,唐朝的士族门阀有
五姓七望
之说,分别是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除此之外
河东柳氏、裴氏、薛氏
等
也都是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
在隋唐时期,五姓之间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和门阀的清贵,相互通婚,却不对外结亲,即便是唐太宗想将女儿嫁入崔氏且强行溯源陇西李氏,门阀之间也还是瞧不起做了皇帝的李氏,认为他们根基不深,暴发户一个。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王皇后正式出自太原王氏,她的母亲则是出自河东柳氏,在当时来说王氏出身贵不可言,并不比皇室的公主差。
《新唐书》记载,
高宗废后王氏,是并州祁县人,北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堂伯母同安长公主因见王氏温顺善良,告知太宗娶为晋王之妃。
第一句话很好懂,点明了王氏的出身,第二句话小伙伴们可能有点好奇,王氏的堂伯母(亦有人说是王氏的堂伯祖母、叔祖母)
同安公主
是谁?
这位给王氏和唐高宗“拉郎配”的同安公主可“了不得”,
她是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唐太宗的姑姑
,嫁得也同样好,成为了太原王氏的媳妇,也因此受到了三代皇帝的优待,活了八十多岁,这都是后话。
唐太宗李世民本就想着和门阀望族之间联姻,王氏身后站着的又不止是太原王氏还有河东柳氏,所以唐太宗就很高兴地同意了这门婚事,为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迎娶了王氏,为晋王妃。
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薨,李治即位,立王氏为皇后。
引狼入室殊不知黄雀在后
李治和王氏是少年夫妻,按理来说应该是青梅竹马、琴瑟和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王氏入宫到死一直无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新唐书·列传七十六·卷一》记载,因为王氏久久无子,
萧淑妃
又得宠爱,所以王皇后很是不高兴。
那么被同安公主相中,长得漂亮的王皇后为什么不得宠爱呢?
《新唐书》中也有记载,王氏
“
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
”
,说得好听点就是王氏出身望族,矜持自重,上不愿意魅夫君,同宫中的嫔妃、宫人相处得一般,
说得难听点就是王氏这个人木讷,情商不高,向上、向下管理都很失败。
而深受唐高宗的
萧淑妃
之所以被王皇后忌惮是因为她不光为唐高宗诞下一子二女,出身也不差,有
南齐梁皇室背景
,因此让王皇后惶惶不安。
王皇后曾经想要将李治和宫女所生的庶长子寄养在自己膝下
,
然对于萧淑妃的得宠还是耿耿于怀,很快王皇后想到了一个牵制萧淑妃的好办法,那就是鱼蚌相争,渔翁得利,这里的渔翁王皇后设想的是她自己。
《唐会要·卷三》记载,
“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这里的“上”说得是唐高宗,说他在上香的时候遇到了父亲唐太宗宫中的旧人武氏,武氏哭得梨花带雨,简直哭到了李治心里,让他不忍。
这一段也被记载在了《新唐书》中,
“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宠妃”
,说王皇后知道了丈夫和武氏执手相看泪眼后,决定“成全”他们,也给自己找个助力以搓萧贵妃受宠的气焰。
谁知王皇后这一举动简直就是引狼入室,也可以说武氏之所以成为了之后的“则天皇帝”,第一步是王皇后助力的。
起初,武氏确实成为了王皇后的“好助手”,
“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於帝,故进为昭仪”
,是的,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昭仪还是王皇后给“求”来的。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皇后就琢磨过味儿来了,萧淑妃确实失宠了,可她依旧没有得到李治的宠爱,还给自己又找了一个劲敌武昭仪。
望族贵女到高宗废后,死状凄惨
反应过来的王皇后又做了什么呢?
王皇后又开始联合失宠的萧淑妃进行反击,这还真是应了那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记载,
“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此时唐高宗李治和武昭仪两人正是蜜里调油、眉来眼去的时候,哪里能听进去旁人的话,李治压根没当回事。
不过颇有野心的武昭仪可不是个傻子,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皆在她的掌握之中,很快她就策划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唐朝题材的电视剧有很多,不小小伙伴都应该王皇后被李治厌弃的导火索事件很熟悉,那就是
武则天女儿暴毙
事件。
武则天在太平公主之前还有一个女儿,传闻是被她自己给掐死用来陷害王皇后
,这事儿最早见后晋
刘昫
的
《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但并没有记载正文中。
而是借助“史臣曰”说出了这段事情的来龙去脉,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
等着到了北宋欧阳修等人修的
《新唐书》
对这事儿还就真的有了记载,
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话再说回来,为什么梨白认为王皇后不是掐死小公主的凶犯呢?
并不是因为她出身望族,不屑这些手段,而是梨白觉得王皇后不至于蠢到如此地步,彼时出手那不就是给了李治废她的理由吗?
看了那么多关于唐朝宫廷的野史,王皇后身边又不是没有被人,哪里就能自己动手去掐死一个小孩呢?
但是唐高宗李治信了,原因无他,他对王氏无感或者说隐忍依旧,早就有了废后的意思。
小公主之死这事儿并没有让王皇后立马失去后位,可“废后”这件事算是摆到了台面上。
朝中以
长孙无忌、褚遂良
等为首的太宗一朝老臣皆反对唐高宗李治废后,毕竟王皇后出自望族且小公主之死疑点重重。
再往回看,李治登基当年,王氏成为皇后,与此同时,
王皇后的舅舅
柳奭
为中书侍郎,等着李治登基第二年柳奭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王氏无子,柳奭就建议外甥女收养李治的庶长子李忠,并寻求了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立李忠为皇太子。
相比于王氏在小公主之死后还想着保住皇后之后,退一步愿意让李治立武昭仪为
宸妃
,柳奭的政治触角要更为敏感。
《资治通鉴》记载,
“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啥意思呢,说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和她的舅舅进宫见王皇后的时候,宫里的人都不待见他们。
为啥呢?因为武昭仪比他俩会向上向下管理,凡是对两个人不好的她都有赏都结交,所以两个人的一举一动也都在武昭仪的掌控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武昭仪的手段和王皇后的处境。
于是,柳奭见皇后失宠,心中不安,请求辞去宰相职务,被罢为吏部尚书。
大家以为武昭仪的手段就到这了吗?没有,她又
“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
厌胜术
也就是巫术在古代特别是皇室非常忌讳,这下子能给王皇后出谋划策的母亲也不能进宫了,武则天算是王皇后直接给孤立了。
于此同时,前朝也已经有人为“废后”一事摇旗呐喊。
上一篇文中介绍的正史第一奸臣开始
许敬宗
开始和长孙无忌等人唱反调,认为唐高宗李治想换个老婆那是他自己的家事,不是什么大事。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就想换老婆,何况天子欲立后,这本来就与别人没有关系,何必要妄加议论呢?
武则天让人将这句话传给了唐高宗,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永徽六年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咱就是不得不说唐高宗李治确实是个“情种”,为爱走钢丝,宁愿得罪望族也要爱。
那么事后他反悔了?
这个负心汉确实也反悔了,《资治通鉴》记载,王氏还有萧淑妃被关在了别院,李治还是挂念着他们。
一天走到幽禁他们的地方,见
“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
。
冷宫地方小,只有一个小孔传递食物,李治又觉得很伤感,他对着小孔喊道,“皇后、淑妃安在?”
王皇后就回复了,
“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
这次王皇后也学聪明了,学会了示弱,请求李治能看到往日的情面上让他们再见日月,也能把冷宫改个名叫“回心院”,这回李治答应了。
李治答应了,此时已经成为皇后的武后哪里能答应,今天能见明月明天是不是就能把她踩在脚下复后位?!
于是武氏就让人把王皇后和萧淑妃各打了
一百杖
,而后割断手脚做成了
人彘
放到了酒坛子里,还说“令二妪骨醉!”,这多痛苦真的难以想象。
果真几天之后王皇后和萧淑妃就都死了,武后还是觉得不解气,“又斩之”,就这手段,把唐高宗李治也是震得一愣一愣的,哪里还敢说什么。。。。。。
《新唐书》记载,
王皇后和萧淑妃死后,武皇后还给两个人改了姓,分别是“蟒”和“枭”,唐中宗即位之后才将二人的姓氏又改了回来。
今天的小文就分享到这里了,只能说王皇后从嫁给李治起,她的命运就由不得自己了。
当然里头也有王皇后性格的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因为身份贵不可言,让王皇后一直相信她和李治的婚姻是门当户对,这也让她的内心得以松懈,引狼入室,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输给了唐太宗的旧人武则天,但咱有一说一,武则天能够上位那确实是真得“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小伙伴又是怎么看王皇后的呢?快在评论区留言吧,欢迎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