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全盛时期,他的势力确实很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刘备可能凭借此强大的势力,而统一中国北伐成功,只能说刘备当时所面对的局势,对自己非常有利,但是最终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导致一切烟消云散。刘备是诸侯当中崛起最晚的,在48岁的时候,通过赤壁之战,才借着东吴的力量击退曹操,进而迅速掌控荆州。
但在当时曹操依然 在北方,并且对南方虎视眈眈,也希望卷土重来,而东吴也不希望决裂刘备,希望双方能够继续联合去抵抗未来的曹操有可能的南下进攻,但是双方之间的离心力已经很强。首先,荆州地区就已经因为东吴和刘备力量的博弈,而产生了裂痕,虽然并不像三国演义当中所说的荆州应该整个归孙权,但至少双方历史上签订的协议是荆州南部四郡应该归属于东吴力量。
所以也正是如此,当时的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借此借口向西部进发,掌握益州,并且,得东吴对这一事件的谅解,归还荆州南部四郡由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再进行交割,而当时的东吴也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容易被刘备算计,但是最终也只得如此,在刘备取得以后,荆州并没有妥善解决,刘备反而向北进攻,进而夺取整个汉中威震中原,这个时候东吴孙权坐不住了。
他强烈要求刘备对付曾经的承诺,归还荆州四郡,眼看东吴和刘备的联盟要破裂,刘备最终决定率先归还荆州二郡,其他地区另行交割,双方的联盟才得以维系,毕竟此时曹操的大军也已经重新南征,征讨东吴,东吴也只能退一步接受现实,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刘备力量迅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区域,益州和汉中也被刘备所有。汉中作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并且进攻时可直指长安。
只要策略得当,并致力于修复与东吴之间的联盟裂痕,那么,一旦北伐至少可以有三路大军同时进逼曹操,当时的天下形势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在讨论现代历史的时候,总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者说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发展,但是我们在讨论古代历史的时候,却往往把这句话抛之脑后。
看一看当时,魏蜀三国的经济力量,其实我们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刘备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是他的经济力量太薄弱,南方地区本就人口稀少,虽然土地面积广大,但的经济活力以及经济基础无法与北方相比,曹魏地区虽然土地狭小,但是人口稠,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都在曹魏占领区间,其实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但即便如此,刘备方面依然大有可为,而且刘备在扩展到这一阶段以后,开始大力扶持新生力量,蜀国在当时不仅仅是所谓的五虎上将,更有很多新生力量被提拔起来,甚至刘备在征东吴的时候所带领的那些军队和将帅们也都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新人,他们希望能够跟随刘备建功立业,刘备也希望能在实际的作战中磨练这些将帅进而形成自己集团的第二代人才库。
但可惜的是,因为刘备征讨东吴失败,一系列的将帅之才损耗殆尽,而且之前由于关羽丢失荆州折了五万多人马,此时刘备也因为东吴作战失败而导致优秀将领和五万多人马,在此折损。这就使得蜀汉政权的统治岌岌可危,因为在刘备大发展时期,本土力量都很低调的,但是当刘备失败,精锐尽失,所以内部矛盾,也凸显了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期诸葛亮那么累的原因,因为他要致力于北伐,还要通过北伐去打压内部反对声浪,蜀汉政权光明的未来因为刘备而出现,也因刘备的失误而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