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非洲国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一直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地区,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中国在开国之时由于也比较落后,与第三世界国家交往比较密切,也给了很多国家很多的援助。
随着长时间的国外建设,中国在非洲也逐渐建立起来了很多的基础设施,比如石油的开采与矿井,比如很多铁路与医院,加快了非洲地区的经济建设,给当地的民众带来了基本的经济与民生保障。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混乱的情况在出现,非洲由于国家落后,政府的实力不够,地方的派系就会兴起,地方派系互相之间难免会引发冲突与矛盾。
2016年,苏丹的战火再一次加剧,有人却说这是中国两所军校学生之间的大PK。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苏丹的内乱
苏丹在非洲是一个不小的国家,在非洲,苏丹的领土面积排非洲的第三,人口也比较多,有4000多万人口,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江西省。由于苏丹地区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与传承,苏丹地区由于宗教习俗,经常发生战争。
从1955年开始,苏丹内部就开始出现不断的战争,一直到70年代,苏丹地区被发现有巨大的石油储藏,欧洲与美洲国家有大量的公司到苏丹来建立公司,采集石油。大量的公司进驻到苏丹并没有给苏丹带来财富与安宁,一直到八十年代,苏丹南北一直处于交战状态。
频繁的交战状态使得当地公司的石油开采与运输受到很大影响,后来苏丹的南北两派势力逐渐以争夺石油开采权为主要的作战目的,更加造成了外来的企业巨大的损失。
美国雪佛龙公司的多名工作人员被打死,随后美国对苏丹进行了制裁,欧洲很多公司也纷纷退出,于是更多的公司纷纷退出了苏丹地区,苏丹则继续保持原样。
但是巨量的石油总要有人开采,苏丹地区继续战争只能给当地居民带来贫穷与落后,所以苏丹在很多的公司搬走之后,想到了中国,向中国发出了邀请。
二、中国进入苏丹建立石油工业体系
之所以选择中国,首先是两国在50年代就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举打败了发达的美国,在世界上享有名望,很多非洲国家都派人到非洲学习,很多人都在中国的国防大学有过学习的经历。
在2011年南部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他们又来到了中国想要进入中国的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由于当时国防大学已经接收了北苏丹的政府的学员,为了避免矛盾,中国安排他们进入到石家庄军事指挥学院进行学习。
在1997年前后,中国的工业逐渐开始兴起,将要完成从石油出口到石油进口的转型,苏丹的总统巴希尔直接来到中国,希望中国方面能够去苏丹开采石油。
中国方面友好接待了巴希尔以及同他一起的使团,经过不断的协商加上慎重的考虑,中国与苏丹总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确定了中国要在苏丹建立一套石油工业体系,开采苏丹的石油。
随后中国石油在苏丹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的名称全称为大尼罗河石油作业有限公司,中石油是第一大股东,占40%的股份,其余的60%,分别由印度,马来西亚与苏丹划分。大尼罗河公司在苏丹拥有石油开采与勘探权,并且帮助苏丹建立了1500公里的输油管道与炼油工厂,真正开始建立石油工业体系。
在2000年,中石油又在苏丹中标了一个项目,地点在东部的穆勒盆地,整个项目中国石油占股41%,是第一大股东,中石化占5%,重在参与。
很多人由此就在想象中国会在国外进行代理人战争,这是非常可笑的,首先,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都是属于国企,所有的收益属于国家。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最大的代理人如果有,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都属于中国国家企业的一部分,属于一个系统,不存在代理人之争,更重要的代表国家进行合作,两个公司一个主要负责石油的开采与运输,一个主要放在石油化工,主要的分工都不想同。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在苏丹的石油开采与炼油工厂遭到了很多的麻烦与危险,由于处于交战的环境中,非常危险,中国公司能够在苏丹一直坚持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2011年南苏丹宣布独立,情势变得更为复杂,石油大部分的储量都分布在南苏丹地区,但是南苏丹地区缺少炼油厂与港口,不经过炼化与运输就无法产生效益,但是南苏丹政府执意要求停产,并赶走了中国在苏丹地区的两个经理。
三、两个大学学生的对战
在2013年,苏丹又开始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北苏丹阵营(国防大学队)在最一开始凭着武装力量打的南苏丹(石家庄陆指队)不断败退。
但是南苏丹并不甘心失败,稳定住局势后,故意使用“拖刀计”,把敌人引进包围圈,再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攻势,打的北苏丹溃不成军,很多北苏丹的坦克与人都被南苏丹截获。
有些人就开始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比国防大学强,根据学生的好坏来划分老师是不科学的,另外国防大学主要培训战略级指挥官,而石家庄陆指主要培养战术级指挥官。南北苏丹用不到大战略的指挥,所以战术级指挥官更加能够合适。
苏丹派出学生到中国学习军事技术,能够实际应用到战场之上,活学活用,作为大学,并没有失职,但是中国还是希望,既然都是同根生,何必“相煎太急”?合作与发展才是未来世界的主题,为了共同的发展,应该放下成见建立起合作与共赢的局面。
2014年,在南苏丹打到一处油田时发现此地的油田并没有停产,而是还留下了二十多人的小队伍,进行最低限度的生产,南苏丹总统看到了中国人的敬业精神,深受感动。
于是主动与中国寻求合作共赢,现在中国石油已经开始与南苏丹协商修建一条从朱巴到拉穆港的输油管道,到时候全新的局面也随着工业化的道路不断开启。
总结
中国石油化工不只是在当地开采石油,还对当地的石油工业进行系统性的建设与生产,更帮助当地进行基础建设,培训当地工人,给当地的工人带去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整个地区富裕。
中国外出建设是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参与第三国家的基础建设,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更早地实现基本的基本保障,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当地因为中国不断建设环境得到了提高,中国因为开采石油得到了原材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合作最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非洲简史》、《穿越非洲两百年》、《剑桥非洲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