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在项羽未灭时自立,短时间内会形成三足鼎立;如果项羽自刎乌江后自立为王,只会步项羽后尘,被刘邦所消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秦朝末期,群雄涿鹿,最有希望得到江山的只有项羽和刘邦,而在项羽错失多次机会之后,又自费武功,把“亚父”范增这个唯一能与萧何、张良、陈平比肩的第一谋士撵回故里时,已经输了。
刘邦能胜,他自己总结,成功在于“知人善任”,以及高超的帝王权术。而这两点,项羽和韩信都不具备。
刘邦自认为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但他会用人,懂得放权。为什么说韩信即使手握重兵,最终也成不了事呢?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1、韩信的格局太小。
韩信从小立志建功立业,在战场上取得成绩好衣锦还乡,封侯封王成为其最终梦想,但从来没敢奢求帝位。
一直到被吕后屈辱地杀死在宫中,也仅仅是觉得冤枉,却从未有过造反称帝未能事成的懊恼。
2、军事巨人、政治侏儒。
韩信从出仕到死亡,可谓战无不胜,楚汉争霸时期的关键战役最大的功劳都是他的,后世称之为“兵仙”一点也不为过。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单论打仗无人是其对手,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可是他的缺点同样让人无语。每当关键时刻犹犹豫豫,不听谋士之言,错失了唯一一个能与刘邦一争天下的机会。既然选择了当顺臣,还不知收敛,在项羽死后,仍然手握重兵,要挟刘邦封其为王。功高盖主而又不知刘邦的狠辣无情,死得一点也不冤。
3、手下无人,自己再厉害也打不下江山。
刘邦手下文臣如:萧何、张良、陈平;武将有樊哙、灌婴、周勃……
韩信手下谋士蒯通勉强算一个,可是韩信大事又不听他的。李左车能文能武,算是个儒将,可是这大猫、小猫两三只与刘邦手下比起来真是不值一提!
争天下,说是打仗,其实打得是综合实力,韩信能打,但谁替他准备粮草、稳固后方;谁又能替他出谋划策、决胜千里;谁能替他独当一面、安抚地方呢?
恐怕还没打起来,后方已经乱了。即使靠韩信的军事才能打赢了仗,只要刘邦不死,长久以往韩信还是个输,想坐拥天下只是一场春秋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