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跑圈里,曾经纯粹的健康跑,逐渐演变成了速度的较量;原本悠然的慢跑,也变成了以快为荣的比拼。
跑者们聚在一起,不是相互比较跑量,就是比拼成绩。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人渐渐偏离了跑步的初心,最终让身体不堪重负。
来自南京的50岁张大哥,就是这股风气的“受害者”,他加入跑团才短短3年,每个月的跑量却呈翻倍式增长,达到了近500公里。
他和跑团的伙伴们常常相约挑战长距离,动不动就是半马起步,在跑步过程中,他们只盯着距离和配速,却完全忽视了心率这个重要的指标。
在一次30公里的拉练中,张大哥的心脏突然被剧烈的心绞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去医院检查后,结果令人痛心:长期在高心率状态下跑步,导致他的心肌肥大。
长期处于负担之中,最终引发了心脏疼痛、心律不齐等严重问题。
医生严肃地告诉张大哥,一定要多休息,不能再盲目增加运动量了。
甚至直言,如果他还继续这样跑下去,无异于“慢性自杀”,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过度跑步、忽视身体承受能力,引发心脏疾病的概率比正常跑步者高出30%。
其实,和张大哥有着相同习惯的跑者不在少数。
大家都错误地认为,堆跑量、提速度才是跑步的真谛,却不知这就像给身体埋下了一颗隐形的疾病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遥想马拉松还未兴起的年代,跑步就是健康的代名词,那时候,没有配速和跑量的概念,人们只是单纯地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很多跑者开始沉迷于跑步相关的数据,为了让自己的数据更好看,全然不顾自身的身体情况和承受能力。
就拿马拉松比赛来说,每年都有不少跑者在赛场上晕倒甚至发生更严重的意外,这些悲剧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跑者过于追求成绩,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我们一定要明白,跑步时身体反馈的每一个信号都至关重要。
哪怕只是一次轻微的头晕、胸闷,都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求救,必要时,一定要停下来休息,等身体恢复后再继续跑步。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跑者,身体机能本就有所下降,如果打算参加马拉松比赛或者进行长距离训练,一定要先去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跑步时做到不盲目、不跟从、不计较。
除了像张大哥那样盲目拼速度和跑量不可取之外,我们在跑步时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酒后绝对不能跑步;生病以后身体虚弱,也不适合跑步,另外,千万不要陷入“跑得越多就越好”的误区,过量运动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跑步本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合理安排,它就可能变成伤害我们的“杀手”。
让我们回归跑步的初心,倾听身体的声音,用正确的方式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