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雍正长子,生母出身也不错,怎么着弘时都是完美的储君人选,却被赶去做了八爷胤禩的儿子,真正的应了一句话:“一副好牌被打的稀巴烂。”
雍正本身后妃就比较少,生育的儿女自然就不多,能长大成人的儿子只有四位:
三子(因兄长早夭,名义上的长子)弘时,
四子弘历,
五子弘昼
以及六子弘曕。
雍正第一子弘辉,8岁去世;
第二子弘昀也只活到了11岁,所以弘时自雍亲王府邸时就被视为长子。
弘时的生母齐妃李氏,雍正还是贝勒时的侧福晋,从1697年到1704年,长达7年的时间只有作为侧福晋的李氏为雍正生了三个儿子,可见雍正是宠爱李氏的,只不过前两个儿子都早夭,只有弘时长大成人。
弘时出生是在1704年,那时候雍正还是贝勒,
到了1709年,雍正才被册封为和硕雍亲王。
1722年雍正继位称帝,那时候:
弘时已经18岁,
弘历12岁,
弘昼也还小,
弘曕没有出生,
弘时是长子,其生母出身又比弘历生母的出身要高得多,怎么说都是弘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储君。
但出人意料的是,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雍正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决定,但是却以“诸子尚幼”为由,认为不可公开建储;
但当时弘时已经20岁,并非幼子,就连弘时的长子永坤都已经三岁,可以看得出雍正压根没有考虑弘时为储君;
雍正亲手书写密旨,将只有13岁的弘历立为储君,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弘时之所以从几乎完美的储君人选,被雍正去除宗籍,赶去做胤禩的儿子,跟他的性格脱不了关系。
雍正在康熙众多皇子中并不是最显眼的一个,比他出身高贵而且出色的还不止一个:
皇长子胤褆是慧妃所生,虽不是嫡子但是长子再加上立有军功,并不是没有可能立为储君;
皇太子胤礽生母是赫舍里,康熙发妻,在一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是康熙的心头肉,经历两立两废,确实地位不太稳,正因为皇太子地位不稳,才有了康熙末年九王夺嫡的局面。
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十子胤,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均参与九王夺嫡,皇长子胤褆与皇太子胤礽被淘汰出局后,对雍正威胁最大的就是皇八子胤禩,皇九子、十子,就连雍正的同胞弟老十四都与皇八子胤禩一个阵营。
皇八子胤禩人脉很广,大臣们都称赞他贤能,为人很是谦和,在18岁的时候就与雍正一同册封为贝勒,是受封爵位中最年轻的一个,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加上康熙爷喜欢皇八子胤禩,自然是野心勃勃,对皇位虎视眈眈,再加上有皇九子、十子、十四子的支持,皇长子胤褆争夺储君之位失败后,朝廷中的大臣们便联名推举皇八子胤褆为太子,这跟康熙想要复立太子的想法相悖,自然皇八子胤禩成为康熙的眼中钉。
而雍正不争不抢不出头的态度反而获得了康熙的好感,
1721年,康熙登基60周年大庆,雍正受康熙之命前往盛京祭祀祖陵;
到了冬天的时候,雍正再次代替年老的康熙前往南郊祭天;
可以说种种迹象表明,康熙越来越信任还是皇子的雍正。
雍正继位以后,我们都知道先后处理了自己的争夺皇位的八弟、九弟、十弟、还有十四弟,雍正如此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兄弟们,自然会引来朝廷大臣们的议论,但议论也只是私下里议论,到了雍正面前,自然无人敢多说话。
但弘时不一样,弘时是雍正长子;
当然弘时也是胤禩的亲侄子,胤禩向来人缘很好,除了朝中大臣们拥立,几个弟弟也拥戴他,在侄子们中间,弘时就亲附自己的八叔胤禩,被胤禩耀眼的光环所吸引。
雍正与胤禩不同,非常的隐忍、冷静,而弘历(乾隆爷)与他的父亲雍正是一类人;
但弘时虽比弘历大7岁,但显然没有弘历的胸襟与气度,弘时有不满就在雍正面前表达出来。但弘时没有明白一件事:在皇家,可以讲亲情,但更多的是大局。
自己同胞弟十四子与胤禩同一阵营与自己作对,难道自己的亲儿子也要跟自己做对吗?
其实雍正也有自己为人父慈祥的一面:弘时幼年时,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者蔡世远等人担任弘时的老师,希望弘时也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
弘时的老师王懋竑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但凡是弘时能学到一星半点,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但很显然,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弘时没有学到老师们的精髓,性子直率、鲁莽,不懂得自己的父亲雍正所作所为到底意欲何为。
看到雍正惩治自己的八叔胤禩,心中愤愤不平,但弘时的打抱不平直接激怒了雍正,直接将弘时过继给了胤禩,胤禩被削宗籍,自然弘时也要一起被撤掉黄带子。
弘时也没想到自己的鲁莽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终抑郁而终,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