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为彭德怀改名,曾是彭德怀元帅的贵人,却32岁去世 前言
他叫袁植,被写入了《彭德怀自序》中。
宋代有一位袁植曾写下“不应玉垒李太白,长对山阴王子猷。未携花下一壶酒,已登残夜水明楼。”
而近现代也有一位袁植。他曾为彭德怀改名,也曾是彭德怀元帅的贵人,在彭德怀元帅在部队是二等兵时,他曾是彭德怀元帅的上级教官。
彭德怀元帅曾两次救过他的命,他也曾帮彭德怀元帅助过追捕。
他们二人是生死之交。他们的命运他们极其相似,却又走上不同的道路。
有人也曾因此赞誉袁植是间接引导彭德怀元帅走上革命路的人。然而这样的袁植为何却英年早逝?在32岁就去世了呢。
袁植
他的童年
跟彭德怀元帅家境不同,彭德怀元帅家境贫困,兄弟又多,自小曾乞讨过,曾当过堤工,当过煤矿工人,生活苦难饱含着心酸。
袁植家境也不富裕,可是比彭德怀元帅来,算是稍好一些,袁植的母亲十分关心儿子的未来,所以从用织布赚来的钱给维持家绩,供儿子求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袁植的母亲为了儿子成才也是费尽了心力的。便这样每日在黑灯瞎火里织布,近乎熬花了眼睛,赚钱供儿子上学。
袁植也争气,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待,他每日勤奋学习,本就聪慧的他在1914年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军官学校中的他在第二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便前往湘军中任职,便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彭德怀。
彼时的彭德华元帅是部队中的一位士兵,正因为见证了彭德怀元帅的才华,所以袁植才会力荐他去考湖南陆军讲武堂学校。
袁植因此被称为是彭德怀元帅的贵人。可除了赏识彭德怀,提拔彭德怀,将彭德怀力荐入武堂学校外,袁植也是曾对彭德怀元帅有过救命之恩的。
救命之恩
彭德怀元帅为民除害,杀了当地的恶霸欧盛钦,因影响过大,甚至引起了湖南省督军的重视,可是彭德怀元帅等来的并不是赏识,却是忌惮。督军亲自点名要逮捕彭德怀,并要将其枪决。
袁植得知后,下决心要保下彭德怀 他专门安排亲信负责此事。
这一位亲信便是负责是押送彭德怀元帅的人,彭德华寻找时机逃脱。亲信不但不追捕,反而放任其扬长而去,间接促成了彭德华元帅的逃离之事。
在南县事件后,袁植便将彭德怀原本的名字彭得华,改成了彭德怀。
两人可谓生死之交,彭德怀元帅也曾两次救过袁植的性命。
1918年,湘军过江,袁植负责的是后卫的掩护任务。原本一切顺理成章,部队也井然有序,可是就在此时,一支北洋军阀的部队绕到了袁植的侧后方,打算采取突袭行动。
在北洋军阀要暗中下黑手搞偷袭时,彭德怀元帅早已经得知了此事,他带领全班的战士护卫袁植。在看着袁植脱离危险后,才带领全班的战士离开。
除了这一次救命之恩,1920年,在与军阀张敬尧的作战中,袁植又再一次陷入了危机。他们误入了敌人的火力点,不仅部队伤亡惨重,连袁植自己也中弹了。
彼时情况十分危急,甚至极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局面,就在此时,彭德怀元帅想出了一个妙招,妙招便是围魏救赵便是声东击西。
彭德怀元帅带领部分战士向另一个火力点发起了佯攻,敌人果然上当。趁着敌方火力点移动的机会,彭德怀元帅率领战士们将袁植救出。
两人曾经是交付后背的战友,共同历经战火,共同在战火中磨练,共同在战火中成长。
除了救命之恩,战火之情外,两个人在部分理念上,也是极为相似的。
价值理念
袁植是原本就出生贫寒,而生于微末的他,原本更容易有共情心理。袁植的一身军功也是靠自己实打实打出来的,一点一点攒出来的。所以对那些普通的下层战士,他有着最很强的共情心理。
他理解他们的心酸与苦楚。当时军阀混战期间所带来的不仅是百姓们生活苦难,流离失所,受影响的也包括军队中普通的下层士兵们,他们的军饷常常不能按时发放。
有的甚至达到了拖欠超过两三年的情况。士兵们为之愤慨,他们联合起来闹“罢工”,当时称之为闹响。其他部队中发生此事后,一般会采取了杀鸡儆猴的法子。可袁植却从来不这样做,他只是叹口气道“他们不扰民那边罢了吧,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追求他们该享有的权利。”
彼时的彭德怀元帅在部队中组织救贫会。救贫会中有一位成员叫郭得云。郭得云因为发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位老父亲无人照管,老人家生计艰难,几乎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彭德怀元帅等人因此成立了四项原则,并列入了章程,他们共同资助郭得云的父亲。是作为上级的袁植也加入了其中,并表示以后郭老人的生活都由他来安排。
平时彭德怀元帅和袁植二人,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上下级关系,还是在某些理念上有着相似之处,共同历经战火考验的亲密战友。
袁植曾将彭德怀元帅力荐到云南讲武堂,也曾对他大加提拔,也曾对彭德怀元帅所写的《论立志》等作文表示欣赏。
1932年,袁植被害,年仅32岁。彭德怀元帅一直记挂着他,所以十分关心袁植后代的生活。
不断的联系
在1955年,彭德怀元帅就给袁植的长女寄去信件,信中表示希望对方能将自己跟袁植来往的信件寄给自己,考虑到袁植一个人带孩子的艰难状况,又随之寄去了30元钱。
这一封信远远不是结束,仅在一年后,在1956年,彭德怀元帅又再次给袁植的长女寄去信件。上面写道“我知道你孩子很多,也知道你所面临的苦恼。”
在此信件中,彭德怀元帅着重对袁植孩子的事情以及离婚的事情表示了看法,给对方做思想工作,考虑到对方的处境,他给对方寄去了40元钱。
彭德怀元帅去世前也曾留有遗嘱,希望浦安修和侄女彭钢能帮忙寻找到袁植的后人。为了完成彭德怀元帅的遗愿,两人曾专门前往湖南。
袁植的孙女袁为群据此介绍说“我当时因为一些情况并没有去见她们。可是在六年后,她们又再一次来到了湖南,我们曾有过一次单独谈话。”
谈了很多,谈了湖南省的发展,谈了当地的教育情况,也谈了袁为群的生活状况。
这次见面后,两方也没有因此淡下来。后来袁为群介绍说“彭钢的妹妹彭爱兰在长沙生活,后来我们也一直有联系。”
跟爷爷的参军经历不同,袁为群成为了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她已然退休 头上也有了白发。开始整理爷爷袁植的一些资料。
伴随着她的这些资料的整理,我们随之见到的不止是一位战士的参军经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还原更多的战争过往,更全面的还原彭德怀元帅的形象,展示更多的战友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