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本来以父死子继的继位传统,在老朱这里就被小小的改了一下,老朱直接越过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孙子辈的朱允炆,致使几个儿子尤其是燕王朱棣的不满,然不满归不满毕竟是自己父亲的决策,面上还得过去,所以明知老朱生前有不许诸王“入临、会葬”的命令还是第一时间从自己的封地跑去南京都城奔丧,结果被自己的侄儿皇帝给赶了回去,朱棣很是不悦。
然而我们刚刚顺利继位的这位皇帝朱允炆偏偏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上来屁股都没坐热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削蕃”,自古以来“削蕃”就风险极大,古时有多少皇帝因为“削蕃”兵连祸结导致折戟成沙,当初老朱分封诸王是为了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通过分封诸王加强皇室力量,防止皇室势微被外人所欺的局面出现。然而通过几十年的与残元势力的较量,藩王们都成了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一方诸侯,尤其是以燕王朱棣兵多将广。可我们这位乳臭未干的皇帝还未将他爷爷老朱留给他的武功秘籍练到家就开始去惹他那帮本就对侄儿继位忿忿不平的皇叔们,削蕃令一下马上就掀起了惊涛骇浪,一位藩王举家自焚,四位被贬为庶人,其余的的藩王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其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趁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朱棣此举明面上将皇帝于藩王的矛盾转为了藩王于朝臣的矛盾,大大的赢得了人民对朱棣的同情,告诉世人:“我不是要造反,反对皇帝削蕃,是奸臣迷惑皇帝要杀皇帝的亲叔叔”,巧妙的将自己说成了受害人。战时兴起后,侄儿皇帝朱允炆也是昏招迭出,因为老朱在位时怕自己死后自己的继位者驾驭不了那些个权臣悍将,所以在生前就把能打仗的将军都杀得差不多了,到了朱允炆这一代几乎没有能打的将军,无奈之下先后派出了年尽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纨绔子弟李景隆,盛庸先后为将出兵平燕,既然叔侄俩已经撕破了脸,可朱允炆却怕自己落的个杀叔叔的名声,严旨南军将士伤害朱棣,只可活捉,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就这样朱棣拿着免死金牌一次次的在刀林剑雨中击败了前来平叛的南军。灵壁之战后南军主机被彻底击溃,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称帝,朱允炆自此消失。
回想从朱允文继位之初开始,老朱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铁桶江山,对外残元势力已经远遁漠北且已经分裂为几部分,以无力对大明形成致命威胁,内部能威胁掣肘皇权的权臣悍将早已被老朱清理,政治上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所有权利于一身。就这样一手天牌,被我们的朱允炆给打的稀巴烂,看来做皇帝自己还是得有实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