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和《礼记》的记载,姬嵩当时应该是5岁左右,尚不具备正常行为能力,所以周公出任摄政王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这种说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武王灭周是在周文王死后十一年,也就是说姬松是在他死后出生的。那么周文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没有子嗣的姬发呢?
其实,从战国简牍、西周秦珪等文献来看,姬松当时的年龄可能还不是很大,但绝对没有《史记》记载的“幼年”那么年轻。更重要的是,对季嵩年龄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武王继承周公之谜。
本世纪初,清华大学收到了一批战国竹简。其中一篇文章名叫《西年》,记载了周朝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很多内容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还推翻了历史记载,比如季嵩年龄问题。
《清华简西年》:“成王攻商,杀耿(武庚),费廉(秦、赵之祖)东逃商盖,成王攻商盖,杀费廉,逃往西迁诸吾为奴,为秦始祖,世代为周尉。”
无独有偶,古人出土的西周秦圭铭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亲征商朝:“王败盖侯,周公谋,秦诸(祈),秦”。游珍珠,大王赐金一百,秦贵“用来祭祀皇帝”,显然,里面的“王”只能是周成王季产,而不是周公旦。
武王灭周后,让殷人在朝歌统治。太守是纣王的儿子武庚,他派三弟管叔等三人监视殷人,防止殷人叛乱。武王死后,他对周公摄政不满。关叔认为自己的哥哥是最后一个兄弟,该轮到自己摄政了,于是与武庚勾结造反,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出兵平息叛乱。史书记载“东周东征”,而《西年》、《秦归》却记载“成王坚伐商”、“成王征商”。 “盖”,周成亲王亲自征讨残余商军。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为摄政,一年平叛,二年伐殷,三年修仙,四年立国”。五年立周,六年制礼乐,七年称王。去了东方,所以从史料记载来看,周王成姬嵩还年轻。
但3000多年前,当时交通条件非常差,战乱激烈,周公旦让年轻的姬松长途跋涉亲自出战,或许不是为了给他功劳,而是为了谋害姬松。不过,根据史书上对周公的描述,他不可能谋杀姬嵩。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姬松已经不年轻了,应该是成年人了,甚至二十多岁了,所以才长途跋涉亲自出战。
其实,从周武王的年龄来看,姬嵩在20岁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南北朝陶景洪在《贞诰》中引《竹书纪年》称“武王四十五年”。这是对周武王时代最早、最合理的记载。三狱之乱时,如果季嵩还是个小孩子,那么周武王四十岁以后就已经连续生了五个儿子,而之前只有一个女儿;如果姬松二十多岁,那么周武王二十五岁左右就生了五个儿子。生下季松后,她又生了四个儿子……显然,后者更符合常理。
季嵩年纪大了,自然有一定的处理政务的能力,需要的是辅臣,而不是摄政王。这与周公摄政的根本原因相悖。由此推论,可以衍生出很多阴谋论。第一个是周公旦野心勃勃,用阴谋推翻了自己的侄子。
然而古今史书一致称赞周公为摄政王,季嵩也对周公十分尊敬。因此,周公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政治野心家。既然如此,为何周公旦在季嵩年纪不大的时候就毫无异议地成为摄政王呢?事实上,周武王去世时,继位的并不是姬嵩,而是周公旦。
《夷周书都仪》记载:周武王对周公旦说:“现在我的兄弟就是皇后了……”旦伯伯害怕了,抱在手里哭了起来。
周武王考虑到形势复杂,而季嵩还年轻,难以控制局势,于是将王位传给了周公旦。这就是“兄弟宰相”的意思。由于周武王死后,姜子牙、赵公熙等政治强人并没有反对周公旦。否则的话,无论周公摄政的理由多么崇高,估计其他政治强人也不会愿意让周公独揽大权。
由此可见,很有可能周公已经登基为王,只是在七年后传给了姬嵩。或许是为了维护长子继承的礼制,彰显周公的伟大人格,后人将周公称王的七年描述为“公周摄政”。当然,也有可能周公没有接受皇位,而是让给了姬嵩,自己选择了“摄政”。
总而言之,虽然无法确认季嵩的真实年龄,但考古文献基本上可以推翻《史记》中“幼年”和《礼记》中“年幼体弱”的结论。
至于史书中之所以将季嵩的年龄描述为幼童,笔者认为,这与周公在儒家叙事中的地位有关。因为周公是儒家圣人,是大臣们的榜样,不可能是有污点的圣人,而摄政总有皇帝的嫌疑。为了给周公的摄政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理由,姬松被年轻化,成为了周公。摄政作为最后的手段。
至于儒家不承认武王所说的“兄弟皇后”,原因是姐夫关系破坏了周礼,破坏了长子的继承制度,给周朝造成了更大的损害。儒家思想体系。因此,儒家选择了两害。最坏的情况下,周公也只能被承认为摄政王。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清华简西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