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灭纣后,将朝歌的管理权交给了殷人纣王的儿子武庚。但为了防止殷人造反,他又安排管叔、蔡叔、霍叔兄弟在身边监视他。历史上被称为“三监”。 ”。周武王死后,长子姬嵩继位。后来,三监联合武庚造反,史称“三监之乱”或“三监之乱”。武庚之乱”。
据史料记载,三宦官造反的原因是周公摄政代王。由于周公是武王的四弟,关叔是三弟,按照兄弟的顺序,关叔应该是摄政王。于是,关叔感到不满,认为周公旦篡改了周武王的意志,从而散布“公(周公)将害童子(姬松)”的谣言来诽谤周公旦,最终演变成与武庚结盟武力造反。
但三监属于冀州王室,拥有灭商立周的既得利益。他真的会因为周公摄政而与武庚结盟造反吗?其实史书上也给出了比较合理的答案,与周朝第二个皇帝有关,只是隐藏得太深了。
周武王去世时,长子姬嵩还小,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武王是如何安排大臣受托的。不久,周公旦以成王年幼,“恐诸侯反周”为由,接任摄政王,独揽朝政。
按照正常逻辑,周武王不可能只安排一位托孤大臣,而应该安排几位互相制衡,从而稳定周成王的统治地位。这是古代的皇权,比如刘备死的时候。托孤大臣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
但事实上,周公成为“摄政王”的过程非常顺利。 “初周四圣”三位姜子牙、赵公熙、太史仪等人似乎并没有反对。如果当时有多个托孤大臣,那他们为什么不反对周公旦独揽大权呢?他们是自愿将权力交给周公,还是背后有什么特殊的秘密?其实,并不是姜子牙等人愿意做绿叶,看着周公夺权,而是周公当时已经称王了。
对于周公称王,虽然儒家坚决不承认,但史书中的种种迹象表明,周公仍然称王。不信的话,请看下面三段历史记载。
首先,《尚书康告》记载:周公献钦为弘大皇帝。王若道:“孟侯,我弟弟小子风。”
三间之乱后,周公立即亲征,九弟康叔参与平叛。平定叛乱后,康叔凭功受到封赏。迁至商朝都城朝歌,建立魏国。故被称为“魏康叔”。 《康皋》讲述了魏国康叔的故事。
周成王是韦康叔的侄子,周公旦是韦康叔的四弟。因此,当“王”说“吾弟”时,“王”显然不可能是周成王,而只能是周公旦。
“孟侯”就是诸侯中的首领,诸侯中最年长的,那么排行第九的卫康叔为何能被称为“孟侯”呢?周公旦有兄弟十九人。那时,伯考和周武王都已经去世了。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叛乱。所以,在魏康舒之前,他只有四弟周公旦、六弟曹叔、七弟。葛叔叔。曹叔和殷叔没有参与镇压叛乱,所以他们注定不会成为“孟侯”。而周公排行第四,平定叛乱的功劳最大。因此,鲁国应称为“孟侯”。可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周公已经称王了,所以周公和鲁国都不在计算之内,所以韦康叔就成了“孟侯”。
其次,《尚书金睿》记载:“周公告二公:‘吾无法告先王。’”
周武王死后,“三监”散布谣言,说周公可能会害年幼的成王,于是周公向姜子牙、昭公解释:如果“我不能生存”,就没有办法向先王解释了。
问题是,“PI”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说“丕,法”,意思是“若不刑三狱”,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君”义,意思是“若不成王”。
《尚书洛皋》记载:周公(对季产)拱手低头曰:“吾将救活吾子明丕。”如果“Pi”的意思是“法”,这句话就没有意义,但如果“Pi”的意思是“君主”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会恢复你君主的地位”。
第三,《荀子儒孝》记载:“武王死,王为少王。周公为王,接武王统治天下。”
荀子说得很清楚,因为担心诸侯造反,周公旦隐藏了周成王,然后继承了周武王的王位。此后,周公旦安心履行皇帝职责,处理各种皇帝政务。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周公确实已经称王了,但是如果周公称王的话,为什么除了三个太监之外没有重臣反对呢?尤其是姜子牙,他是周成王姬嵩的祖父,而他的女儿夷姜又是周武王的妃子,所以周公称王对他的利益伤害是最大的。事实上,周公并没有篡位,而是合法继承了王位。他是西周的第二位皇帝,所以姜子牙等人并没有反对。
《夷周书都仪》记载:周武王对周公旦说:“现在我的兄弟就是皇后了……”旦伯伯害怕了,抱在手里哭了起来。
武王伐殷之后,由于殷商残余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天下形势十分复杂,这让周武王夜不能寐。周武王病重后,考虑到姬嵩无法应对复杂险恶的局面,并且为了姬周国的利益,他对周公说“兄弟为后”,即兄弟为王。互相继位,周公即为王。对此,周公旦先是“惊恐万分”,然后“抱头痛哭”。
了解了周公旦称王的事实,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管叔等人为何与武庚结盟造反了。
关叔排第三,周公旦排第四。按照兄弟情谊的顺序,应该轮到关叔,而不是周公旦。然而周武王却跳过了关叔,直接将王位传给了周公,这对关叔来说是非常有害和侮辱的。
如果周公旦只是摄政王,管叔仍然可以拉拢政治盟友,通过政治斗争迫使周公旦下台。但如果周公旦当了皇后,管叔就几乎没有机会涉足皇位了。他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只有造反才可行,于是他孤注一掷地与武庚结盟造反。
最后,时隔七年,周公为何又将皇位传给姬嵩呢?
笔者认为,周公旦的身份比较尴尬。他是周武王的四弟。武王死时,他的三弟关叔还活着。因此,如果弟弟寿终正寝,应该轮到关叔继承皇位,而不是他;同时,周初,政治形势相对复杂。内部可能有管叔派、周公旦派、姜子牙派、赵公嗣派等,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归根结底,周公旦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来称王。在这种情况下,周公继位时或许会表示“暂立王位,而后传姬嵩”。最终,他要么因为品德高尚而主动放弃皇位,要么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迫放弃皇位。
由于西周王国再次传给了姬嵩,而周公旦确实有杰出的功绩,所以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为了正面形容周公旦,历史学家用了“摄政”一词来说明其权力。周公称王时就有了。也隐约掩盖了周公称王的事实。尤其是在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之后,因为周公是儒家体系中大臣的极限和典范,是没有任何污点的永恒圣人,儒学自然不接受“周公”的“污点”。周为王”,所以秦汉以后的史书对于周公称王几乎只字不提,坚决否认。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