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面对盗铸钱币的人时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施,一开始对这类犯罪分子都判处死刑。同时,对于那些非议币制或私自携带铜、碳的人,更是实行了流放边疆的惩罚。然而,由于犯罪人数众多,难以一一执行,王莽不得不调整政策,对私自携带铜、碳的人减轻了惩罚。
私铸者及其全家被剥夺为官为奴的待遇,而地方官吏和联保的五家如果知情却不告发,则被视为同罪。对于非议新币制的人,以及联保的五家,规定一同罚服苦役一年。这些被罚的人因为拥有铸钱的技能,被送到上林苑钟官造币厂从事铸钱的劳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押解犯人去上林苑铸钱的盛况,描述了男子槛车、儿女子步,用铁锁锁住颈项,传诣钟官的壮观场面。 然而,实际上能够活着到达钟官造币厂的人并不多,到达后因为劳累和愁苦而死亡的比例高达六七成。这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社会矛盾急剧升级。不仅底层民众有怨言,即便是上层贵族和官员们也对局势感到不满。由于所得到的赏赐或者通过兑换黄金得来的大钱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兑现,他们只能通过贪污受贿或者盘剥百姓来获取利益,形成“并为奸利”的局面。 为了遏制官员的贪腐行为,王莽再次下发诏书,要求对自建国以来官员的财产进行核查和稽考。对于违法获利的官员,要收取其家产的五分之四,用于补充边境战争的经费。这一措施导致地方郡县派出官员前去执行,对官员们形成了更为严密的监督。《汉书·食货志》总结当时的情况指出,由于钱币制度尚未完善,从公侯到小吏都不能得到正常俸禄,导致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的乱象。富者无法保全财富,穷者难以生存,社会动荡下盗贼横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饥荒景象。这使得王莽的改革措施引起了极大的社会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
王莽最后一次的币制调整似乎是出于对经济的最后努力,试图稳定币值,挽回民心。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理想破灭,他的应对措施只是在乱中更加乱,迂腐荒唐,使得他失去了民心,政权加速了崩溃的过程。最终,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综上所述,王莽亲自设计的两次币制改革,旨在复古而不切实际,成为其改革失败和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在治理国家经济上的盲目和错误,导致社会动荡,最终葬送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