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扶苏之死,在于不懂秦始皇的布局
创始人
2025-07-24 16:03:57
0

提到扶苏,总能想起他“公子扶苏”的名号。身为秦始皇的长子,

秦始皇最为器重的接班人,十分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扶苏年少时的表现和其为人都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

“扶苏为人仁”

。扶苏向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的“仁”深入人心,后人甚至为其修建了“扶苏祠”与“扶苏庙”,将他供奉,更加使得他的名号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正是这样一位历史评价颇为良好的长子,为何会与皇位交臂失之?秦始皇真有意立他为太子吗?又为何会落得自杀这样如此悲惨结局?

这与秦始皇和朝臣又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

扶苏与秦始皇治国理念和思想的冲突

1.秦始皇大一统的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是秦王朝政治文化中显著的特征之一。法家的思想贯通了秦王朝的治国理念。秦始皇坚持用前代的“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的治国理念来统治秦国。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大宴群臣的时候,让大臣们讨论是效仿古人还是学习今时。

淳于越提出了学习古人的想法,意图恢复分封制,

“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淳于越希望秦始皇能效仿先人荫蔽天下子弟功臣,让天下人记住恩德,方能为自己所用。淳于越的思想延续了分封制诸侯辅佐君王的想法,却忽视了秦始皇废除掉分封制的意图。

秦始皇听完却没有显露神色,而是让大臣去讨论。丞相李斯反驳道:“

道古以害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为了树立皇帝的君威,不能让儒生有仿古之道,如果儒生一直仿古,会害了现在的国家。他建议焚毁古籍,以求天下统一安定。

宴会结束后第二天,满城烟火四起,秦代以前的古籍悉数被焚烧。不仅如此,秦始皇还下了“挟书令”,凡是藏有儒家典籍的人都被治罪。儒家文化在秦始皇的打压下,逐渐销声匿迹。

秦始皇这些为后人所诟病的残忍暴戾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天下一统,不产生政治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在政治上,秦始皇废除了曾经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淳于越却反其道而行之,希望秦始皇恢复分封制。

法学中有一观点:“人避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颠覆了诸侯对官位上升的垄断,给到了平民百姓机会。曾经的分封制有加强地方势力、割裂权力之嫌,秦始皇刚刚统一到手的权力如若被分散出去,权利中心定会转移。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与统一文字,都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原本六国的融合与统一,有利于六国的交往与交流,在方便的同时,也促进天下经济发展和王朝的稳固。

秦始皇在统治国家中用着强硬的手段,在治国理念上始终贯彻着法治思想,制定法律来使得天下统一,律法严苛,使众人不敢轻易去触犯,维护了权利中心的稳定性。

2.扶苏的儒家思想

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他与皇位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朝堂中的扶苏与他的父亲秦始皇分道扬镳,两人有着相反的治国理念。

身为皇子,必然离不开朝堂。扶苏不免要在朝堂之上一展他的宏图抱负。首先,扶苏以长子身份在朝堂上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

以蒙恬、蒙毅、淳于越为代表的朝臣加入了扶苏的“子弟功臣”团队

“子弟功臣”团队的代表人蒙恬出生于一个世代名将的家庭,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饱读兵书,有勇有谋,也成为了一代名将,同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司马迁: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

。秦始皇兼并天下并没有一帆风顺,北方一直饱受着匈奴的侵扰,蒙恬作为秦始皇的极其信任的重臣能将,被秦始皇派遣率领三十万精兵前去北方击退了匈奴。

在秦始皇的示意之下,蒙恬又为秦始皇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利用各地险要地形,截断山脉,设置要塞,在上郡驻守十多年,有效防止了北边匈奴的入侵。

秦始皇十分器重蒙恬,同时也不免亲近他的弟弟蒙毅。

秦始皇外出时,蒙毅陪同他乘坐同一车,居内时,蒙毅则服侍在秦始皇的跟前,可见两兄弟受到秦始皇不少的尊宠。

淳于越身为战国时期齐国博士,后任仆射一职,成为扶苏的老师。博士为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掌管着书籍文典,通晓史事。

淳于越作为儒家学派的信奉者,在教导扶苏时也输送了不少儒家思想。

扶苏的团队并不弱,却也因与秦始皇思想的不同没有得到长远的发展,最先就体现在“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中。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古讽今,批评秦始皇的暴戾。侯生与卢生讥讽后逃亡,触怒秦始皇,于是说“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

……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秦始皇这一番话显然是勃然大怒,怒斥着侯生与卢生的诽谤,让自己名誉受损。在说完这些话后,秦始皇命令御史拘捕审问咸阳中的术士,除去犯禁的四百六十余人,在咸阳坑杀,以此为戒,警告世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也让秦始皇一直被后人所诟病。

扶苏主张“仁义”“德治”“礼乐”等等儒家所提倡的东西。

他在治理政务时,更偏向于温和的方法,同时又“刚毅而武勇”(《史记》),他敢于直谏,多次劝谏自己的父亲不要过于暴力执事。

扶苏听闻后父亲在咸阳的事情之后,极力上书劝诫:

“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扶苏一番肺腑之言,阐明出如今天下的局势,劝诫秦始皇为了民生稳定所考虑,不要用重法治民。

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稳定不久,偏远之地的老百姓都还没有聚合在一起,且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外面世人读的书都是孔子的圣贤之书,而秦始皇施之重典,恐怕天下局势会出现动荡,朝堂会不安定。

扶苏的考虑是站在“仁”的方面。可扶苏的诚意与主见并未打动秦始皇,反而引起父亲的反感。

秦始皇认为这个儿子性格过于软弱,没有他半分治国手段,未来恐怕无法担以重任,于是命令他随蒙恬前去上郡驻守,将他的性格锤炼得如铁一般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

“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

(《史记·李斯列传》)。自此扶苏被父亲逐出朝堂之上,远离了权利的中心。

扶苏的进谏与淳于越的思想相似,都是以“仁”字为中心,而秦始皇先前对淳于越的态度足以表明他要天下大统,权力集中的决心。扶苏的此番话语无疑是要和秦始皇唱反调。

扶苏太子之位的得与失

1.山有扶苏与太子之位的得

公子扶苏的名号中“公子”延续了先秦时的礼仪,《仪礼·丧服》中规定的:诸侯之子称公子。而“扶苏”则来源于《诗经·国风·郑风》中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这句诗句。这里的扶苏并没有指代扶苏这个历史人物,

而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树木繁荣茂盛的形容,意为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人们所熟知的屈原的《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用于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同时扶苏亦有辅助之意

,钱大昕曰:

“扶、辅声义皆相近”

。秦始皇为他第一个孩子取这一名字,也代表着他希望孩子成长后能够在朝堂上辅助自己。

除此之外,扶苏还可以译成兵车上的藩盾,藩盾是用来护卫皇帝的。

《周礼·夏官·司戈盾》中提到

“设藩盾”,汉代郑玄注解为“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种种释义可以得出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饱受着父亲秦始皇的宠爱,秦始皇以“扶苏”为其命名,对此子寄予厚望。幼时的扶苏,机智聪敏,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于他的期望。

2.蓄意构陷后的自尽悲剧

扶苏虽为长子,秦朝却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严格规定。根据林剑鸣先生的统计“自襄公建国以后……以长子身份继承者仅两人”。

在这些统计之中不难看出,秦朝的传统中并没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没有表明立谁为太子,太子之位并不一定是扶苏的。

而秦朝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点

“嫡子生,不以名……,择勇猛者而立之”

(《公羊传》),秦人在君位继承上向来都是注重勇猛,不分嫡庶长幼。胡亥便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胡亥作为秦始皇第十八个儿子,与长子扶苏的排名相差甚远。但他幼年跟从赵高学习法律令,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有着以法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这些理念显然与秦始皇相同,胡亥也极有可能成为秦始皇的接班人。

秦始皇在东巡时,诸位皇子里,只将胡亥带上出巡。

秦始皇的出巡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关乎着国家的治国方针,秦始皇此举也有培养胡亥之意。《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太子立为二世皇帝……”,李斯与赵高两人与蒙氏兄弟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为除之而后快,一直向胡亥诋毁蒙氏兄弟,想让胡亥罢免他们。而后子婴进谏,胡亥不为所动,命令蒙毅道: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

,并赐蒙毅自尽,以及蒙毅说的

“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

,蒙恬、蒙毅两兄弟深受秦始皇重用,秦始皇的意图他们自然也了解万分,不难看出秦始皇也有立胡亥为太子之意。对比扶苏的治国思想,胡亥也极有可能成为秦始皇心中真正属意的继承人。

胡亥在伪造诏书“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史记》),扶苏看到诏书后第一反应竟然是直接要拔剑自刎。即使蒙恬劝阻扶苏,说明其中可能有诈,他仍是“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以此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小结

有人说扶苏软弱无能,才使得他本应顺风顺水的一生,沦落到听信伪诏后自杀的结局。难道软弱就是他得不到太子之位的唯一原因吗?

首先,更深层的是

扶苏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仁治天下,始终是与秦始皇法制的治国理念相反

,他最终也因儒家思想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其次,

扶苏没有看清局势,依旧自持主见,与其他以法学为主的政治势力分割开来

。朝臣的推波助澜将扶苏推向了生命的尽头。秦始皇所任用的朝臣,虽然有儒有法,却始终是围绕着法学思想进行政治治理的。在拥护胡亥一众的政治集团中,李斯和赵高,两位法学代表人,串通起来让胡亥伪造诏书,抓住扶苏弱点,令他自尽。

相关内容

子女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 家...
当子女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然而,家长们也...
2025-08-05 08:41:50
粤动中华 迷你马拉松火热启...
4公里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各地的跑步爱好者踊跃参与。受访...
2025-08-05 08:40:19
罗源鉴江镇历史文集《鉴水长...
《鉴水长流》,一部承载着罗源鉴江镇历史记忆的文集正式出版。它如同一...
2025-08-05 08:39:39
职工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两岸...
职工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两岸赛区选拔赛正式拉开帷幕,开始接受报名啦!...
2025-08-05 08:39:02
原创 ...
你知道中国古代谁是最富有的人吗?我相信很多人会说是“ 富可敌国 ”...
2025-08-05 08:34:12
原创 ...
老周 摘要:蒙古草原有左翼右翼之分,还有内蒙古和外蒙古之分。曾经横...
2025-08-05 08:34:03
原创 ...
二战结束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军头们口...
2025-08-05 08:33:53
原创 ...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
2025-08-05 08:33:51
原创 ...
他是国军上将,绰号水晶猴,骂过蒋介石,建国后获一级解放勋章 在民国...
2025-08-05 08:33:45

热门资讯

Links Lady Bay:... 提起高尔夫球,总先想到白色?其实那些花花绿绿的彩色球,藏着比颜色更有意思的故事——它们可能是“导航仪...
原创 整... 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曾被誉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蒋介石对其非常器重。 1947年孟...
原创 为... 清朝官员在跪拜时,总会做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先轻轻扑拉两下自己的袖子。这个细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
原创 美... 周总理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新中国外交事业...
原创 曹... 前言 高平陵事变的那个夜晚,寒风刺骨,司马懿默默站在魏都洛阳的城墙上,双手负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原创 曹... 在三国时期,一场权力的博弈悄然上演。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运筹帷幄,掌控大局。然而,在他的麾下,有一位才...
原创 没... #我在岛屿读书#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很多人对华夏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被...
原创 李...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众多世家大族不仅支撑着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也影响着政治格局的演变。其中,清河崔...
原创 大...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开国大将许光达...
原创 唐... 苏辙在北宋文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和兄长苏轼、父亲苏洵被并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