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地处四川和重庆的蜀国和巴国爆发战争,两国都向秦国求援,秦惠文王想借此团灭巴蜀,占领成都平原,但是又担心韩国来攻,为此专门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此事。
在廷议上,张仪主张攻韩,而大将司马错(司马迁八世祖)主张伐蜀。
司马错认为如果攻韩则会迫使六国更加团结,对秦国不利,而如果攻打蜀地则不容易引起六国的注意,反而可以利用蜀地的粮食攻打楚国。
因为蜀国位于长江上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蜀地的粮食和物资可以通过长江更加便利的送至楚国前线,增加灭楚的把握。
秦惠文王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攻灭蜀国,此后到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果然以蜀地为大后方,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今天湖南一带)。
到秦始皇灭楚时,蜀地依然起到了巨大作用,要知道王翦灭楚时动用了60万秦军,而楚国又远在南方,只有从蜀地通过长江运粮才能保证60万大军的后勤供给,可见蜀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不过秦国在中原地区作战时应该用不着蜀地的粮食,秦国在灭韩、赵、魏、燕、齐时主要还是动用关中的粮食储备。
而且随着占领区的不断扩大,秦军可以在新兼并的领土上获得补给,到了战争后期就不必过度依赖关中和蜀地的粮食了。
(因为有长江作为水道,蜀地的粮食和物资主要是用于攻打楚国)到了楚汉争霸之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封地在蜀地,项羽想以此禁锢刘邦,但刘邦和韩信使了一招暗度陈仓,就轻易地越过秦岭杀回关中。
不过大家要清楚一点,暗度陈仓是偷袭战,汉军可以轻装简行,对后勤的依赖不大。
而至于补给问题?可以在获得敌人据点之后就地补给。
刘邦和韩信之所以敢这么玩,是因为当时天下板荡,关中被章邯和司马欣一分为二,二人在监视刘邦的同时也在互相监视。
正是由于关中政权的不统一,使得秦岭防线出现漏洞,这才给了韩信偷袭的机会。
韩信能够暗度陈仓是在一定背景下才能完成,假如关中或者中原处于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韩信绝无机会进入关中的。
而到了三国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巨变。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刘备集团要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北伐。
由于荆州的交通要更加方便,并且荆州直面中原洛阳,因此诸葛亮是想让荆州为主攻,益州则担任辅助,通过长江给荆州运送补给。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荆州为主,益州为辅的北伐思路。注意!诸葛亮是将荆州作为北伐的主攻方向,益州的粮食主要用于支援荆州)然而不幸的是,荆州被关羽给丢了,而刘备在之后的夷陵之战中又惨败给了陆逊,荆州是拿不回来。
于是诸葛亮只能通过益州北伐,这需要翻越秦岭,难度就上去了。
(荆州丢了,诸葛亮只能从益州北伐了,原先的辅攻路线变成了主攻路线)可是当年韩信也是通过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的,为啥韩信可以,诸葛亮就不可以呢?
其实上文已经提到了,韩信当年面对的是一帮废柴(起码在韩信面前,章邯和司马欣都是废柴),而诸葛亮是面对着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曹魏政权,对手的级别完全不一样。
相比于章邯和司马欣,曹魏在秦岭的防线是非常牢固的,而且还有曹真和司马懿这样的猛人镇守,诸葛亮想搞偷袭战已经不可能了。
并且早在汉中之战后,曹操就将汉中人口大批迁走,汉中人口和粮食产量极少,本地资源不足以支撑北伐军需,因此蜀汉军队的粮食必须从蜀地长途跋涉运过来,后勤成本巨大。
总的来说,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从四川到关中之间大山重重,道路不畅,根本不适合北伐,尤其是在中原统一的情况下,从四川北伐简直是痴人说梦。
蜀地最大的作用是灭荆楚或者是支援荆楚,诸葛亮能从蜀地五次北伐中原已经很不容易了。